川普揚言供應鏈回美 成功與否市場悲觀看待
自 2018 年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至今,美國對中國進行關稅制裁以減少戰略商品的依賴,再加上今年至今的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使一些供應鏈出現斷鍊危機,更趨使美國總統川普揚言要將供應鏈自中國移至美國生產,川普並公開表示,其實亞洲一些友好國家也能協助加入美國供應鏈。
美國國務院官員 Keith Krach 於 4 月份也表示,預定國務院最新的《經濟安全戰略》將為關鍵戰略產品與盟友建立一個經濟繁榮圈,其中產業將包括製藥、醫療設備、半導體、汽車、航空、紡織品和化學製品等。
川普上月甚至提到,若切斷與中國的生產貿易聯繫,美國將節省 5000 億美元,除美國外,其他國家自新冠肺炎出現供應鏈斷鍊危機後,也逐漸將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方,其中包括台灣和日本。
然而,惠譽亞洲國家風險研究負責人 Anwita Basu 表示,儘管新冠肺炎衝擊會給中國帶來企業移出,但離開中國的步伐將很緩慢,因為中國仍然擁有龐大的製造體產值,甚至連一些國家也難以吸收其中的一部分。
Gavekal 分析師 Dan Wang 在 4 月份的一份報告中也寫道,鑑於中國的熟練工人數量,深厚的供應商網絡以及政府對製造商的可靠公共支持以及提供可靠的基礎設施,中國仍然是無可匹敵的製造基地。
從下圖也可以發現,中國上述優勢仍然吸引外國投資,去年台灣在 110 億美元的海外投資中,有 4 成仍然流向了大陸,日本也有相同跡象,即使兩國相關企業開始有南移東南亞的動作,但中國仍是重點投資國家。
《彭博社》採訪亞太近十二位政府官員和分析師發現,迄今為止,一些企業轉廠的動作可能只是策略行為,以台積電為例,上月台積電計劃在美國建造的最先進的半導體工廠時,其中細節也透露出其策略行為較為濃厚,可見當許多公司都在努力生存時,拆除原先建立的供應鏈系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外,亞洲貿易中心的 Deborah Elms 也表示,雖然目前中國人力成本已非以往,且企業正逐漸外流至東南亞國家,然而自新冠肺炎爆發後,移動供應鏈將變得更加困難,企業現金流量下降,並且商業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
(本文不開放合作媒體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