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輝達被誤傳自建工廠與整機出售?供應鏈揭三大誤區:L1–L12分工與實情解析

鉅亨網新聞中心
輝達被誤傳自建工廠與整機出售。(圖:Shutterstock)
輝達被誤傳自建工廠與整機出售。(圖:Shutterstock)

近期網路流傳一篇有關「輝達 (NVDA-US) 計畫整機出售、直采液冷模組甚至自建工廠」的文章,引發市場震動。然而,事實上,多份供應鏈文件與國際券商報告顯示,這類說法存在重大誤解。

該消息連帶使工業富聯股價重挫跌停,使不少投資者讀後懷疑一向靠晶片與軟體高毛利獲利的輝達,真的會放下身段跨入低毛利的組裝業務嗎?

對此,產業人士指出,相關傳聞混淆了供應鏈分工與公司業務,甚至引用不存在的外媒報導。實際情況與文章敘述有明顯落差。

誤區一:將「L1–L12」誤當輝達業務分類

傳聞中最具迷惑性的說法,是將供應鏈內部流傳的 L1–L12「能力分級」描述成「輝達打算涉入哪些業務」。

然而,實際上 L1–L12 只是 ODM/代工廠用來界定自身組裝能力的「工段分類」,從未被視為品牌廠的「業務清單」。

根據工業富聯、緯創等供應鏈文件,白話來說,L1–L12 就是用來區分「各家代工廠能負責哪類工段」的分工方式:

  • L1–L6:低階工段,如金屬鈑金、主板裝配,毛利僅 4%–8%,由一般代工廠負責
  • L7–L10:中高階工段,如 GPU 安裝、高速訊號測試、液冷與漏液檢測等,由頭部 ODM 負責
  • L11–L12:整櫃整合、軟體預裝,僅工業富聯、緯穎、超微等大型機櫃方案商能處理

輝達的角色向來是制定標準,而非自行組裝。例如 L10 級 VR200 計算托架,輝達負責定義散熱、供電、網路介面標準,由 ODM 依規格進行組裝。這如同蘋果定義 iPhone 規格,由富士康完成最終組裝。

分析人士指出,將「制定標準」誤解為「輝達親自下場組裝」,就像把「建築師畫設計圖」說成「建築師自己砌牆蓋房子」,顯然本末倒置。

誤區二:引用《Tom"s Hardware》報導?事實上根本不存在

該傳聞為增加可信度,聲稱引述 《Tom"s Hardware》報導。但經查詢其官方網站與科技頻道歷史文章,並無任何關於「輝達整機出售」或「L1–L12 分級」的相關內容。

真正的背景是:

  • 摩根大通曾在報告中提到 Rubin GPU 功耗數據
  • 《Tom"s Hardware》 為求證,向輝達寄出詢問郵件
  • 輝達未回覆

也就是說,外媒僅提出詢問,並未刊出任何報導,更不可能成為「輝達自建工廠」的佐證。分析人士認為,這屬於典型的「信源偽裝」。

誤區三:認為輝達自建工廠能更快?忽略 ODM 的成熟能力

傳聞還宣稱輝達為加速出貨,可能自建 L10 組裝產線。但供應鏈普遍認為這不合邏輯。

以鴻海為例,其替輝達生產 H100 伺服器時可做到:

  • 全球四廠同步生產
  • 單廠月產能 10 萬台
  • 45 天內即可將產能由 5 萬台拉升至 12 萬台
  • 成熟綁定上游供應鏈,成本比新廠低 20%
  • 良率達 98% 以上,新建工廠通常需 2 年才能達到

相較之下,輝達若自建組裝工廠:

  • 需土地、建廠、設備、工人培訓等
  • 落地至少 2–3 年
  • 設備量產時新一代 GPU 已問世

產業人士直言:「這不是加速,而是減速。」

更關鍵的是,輝達本業 GPU 毛利率超 75%、軟體毛利率超 90%,組裝業務毛利僅 4%–6%。企業沒有動機放棄高毛利核心業務,轉投低毛利的組裝線。

輝達真正的戰略:掌控規格,而非下場做組裝

綜合多方資訊,市場專家認為輝達的目標從來不是「做代工」,而是「制定運算平台規格」。

輝達推動 L10 等級標準、統一液冷與電源要求,本質是提升平台性能一致性與生態統一性,而非自建產線。

有供應鏈人士指出:

  • 輝達可能在部分關鍵零部件採取「大客戶直采」模式
  • 再由 ODM 完成組裝
  • 這對 ODM 毛利衝擊有限,但可提升輝達產品一致性

不過即便如此,業界仍認為輝達全面改採直采模式的機率不高,更不可能親自成立組裝工廠。

近期輝達新一代 Vera Rubin 平台供應鏈正在全面優化,目的多半是避免 Blackwell 在初期遭遇的供應鏈瓶頸再次出現。

供應鏈人士預期,相關廠商未來可能會就相關傳聞進行澄清。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