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高盛:聯準會12月降息「毫無懸念」

鉅亨網新聞中心
高盛:聯準會12月降息「毫無懸念」。(圖:Shutterstock)
高盛:聯準會12月降息「毫無懸念」。(圖:Shutterstock)

根據高盛最新報告,美國聯準會(Fed)在 12 月降息幾乎已成定局「毫無懸念」。市場普遍預期本次會議將下調聯邦基金利率 25 個基點。

高盛同時指出,2026 年的寬鬆路徑已逐步明確,基準情景下聯準會將把利率降至 3%-3.25% 的終端水準。

高盛指出,9 月非農就業數據雖延遲公布,但已鞏固了 12 月 9-10 日 FOMC 會議降息 25 個基點的市場預期。

紐約聯儲主席威廉斯支持近期進一步調整利率,認為就業市場降溫加劇下行風險,而通膨上行風險則有所緩解,與聯準會主席鮑爾及多數投票委員立場一致。

隨後 12 月 16 日非農及 18 日 CPI 公布的時點晚於會議,難以改變降息決策。

高盛預測,基準情景下聯準會在 2025 年 9、10、12 月連續降息後,2026 年 1 月將暫停,3 月與 6 月各再降 25 個基點,使聯邦基金利率最終降至 3%-3.25%。

若出現經濟衰退情景,降息幅度將更大;若通膨居高不下,可能暫停寬鬆。

美國經濟回暖,就業隱憂浮現

高盛報告指出,美國經濟預計在 2026 年加速增長,但就業市場面臨壓力,尤其是高學歷群體,成為潛在風險。

2026 年美國實際 GDP 增速預計回升至 2%-2.5%,主要受惠於關稅拖累減弱、減稅政策落地與金融環境寬鬆。

核心 PCE 通膨率在 9 月為 2.8%,但若剔除關稅與金融服務價格因素,核心通膨已接近 2%,預計 2026 年將進一步回落,無明顯第二輪通膨效應。

不過,就業市場風險值得關注。儘管 9 月非農就業新增 11.9 萬人高於預期,但就業增長趨勢僅為 3.9 萬人,顯示勞動市場動能放緩。

10 月替代指標進一步顯示,就業情況再次下滑,挑戰者裁員、WARN 裁員通知,以及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及裁員的頻次近月顯著上升。

高學歷群體的就業惡化尤為明顯:25 歲以上大學及以上學歷者失業率自 2022 年低點上升 1 個百分點至 2.8%,漲幅達 50%;20 至 24 歲高學歷群體失業率升至 8.5%,較低點上升 3.5 個百分點,漲幅高達 70%。

考慮到高學歷群體佔勞動力總量約 40%,其勞動收入占比達 55% 至 60%,就業疲軟可能對整體消費產生拖累效應。

全球經濟分化明顯

全球經濟體表現呈現分化,其中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策略、德國工業面臨壓力,以及英國擁有較大貨幣寬鬆空間,將成為主要特徵。

  • 中國:出口導向策略將成核心,預計 2029 年經常帳順差占全球 GDP 比重將創單一經濟體歷史新高,可能對其他國家製造業就業造成衝擊。
  • 德國:短期經濟復甦,但受中國出口壓力影響,潛在增長率僅 0.5%,歐元區整體成長下調,歐洲央行大概率不會重啟寬鬆。
  • 英國:11 月失業率升至 5%,若 11 月 26 日預算案出台增稅與能源減免組合,英國央行將開啟大幅降息,2026 年可能再降三次 25 個基點。

資產配置展望:警惕 AI 估值透支,債市分化,非美貨幣升值

高盛指出,2026 年資產配置將呈現「股債分化、貨幣重估、商品先抑後揚」的特徵,其中 AI 板塊估值風險尤需關注。

股市:AI 估值透支,美股長期回報低於非美市場

AI 相關企業的資本開支從長期看仍合理,未來 10-15 年 AI 帶來的資本收入現值基準約為 8 萬億美元,區間在 5 萬至 19 兆美元。

但股市已提前反映這一增長預期。2022 年 11 月至 2025 年 11 月,AI 相關企業(包括半導體、科技巨頭及私人 AI 公司)市值增長 19 萬億美元,接近估值上限。

高盛預測,美股未來 10 年回報率將低於歷史均值及非美市場。

債市:美債上行,英債下行

10 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未來 10 年有望升至 4.5%,儘管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約 3%,主要驅動因素為財政狀況惡化。

日本國債收益率也面臨上行壓力,而英國國債收益率則將隨通膨回落而下降。

貨幣與商品:非美貨幣升值,油價先跌後漲

日元人民幣及其他亞洲貨幣目前被嚴重低估,預計未來將大幅升值,升幅主要集中在後期。2026 年油價因供應過剩而下跌,但到 2028 年,布倫特原油價格有望回升至 80 美元 / 桶,低油價將抑制非 OPEC 供應。

2026 年投資三大主線:降息、分化與避險

高盛總結,2026 年投資核心策略可概括為三大方向:

首先是政策紅利主線。高盛建議把握聯準會降息節奏,關注利率敏感資產,如成長股、房地產相關板塊,並留意英國降息帶來的英鎊資產機會。

其次則是全球分化主線。高盛指出,中國出口鏈企業受益,但需避開「中國衝擊 2.0」影響的德國等工業股;美股 AI 估值透支,可轉向估值更合理的非美市場。

最後則是資產重估主線。高盛建議布局低估非美貨幣,耐心等待油價回調後的多頭機會,債市避開美債長期上行風險,關注英國國債。

不過,高盛最後也警告,需留意美國高學歷群體就業惡化拖累消費,以及中國順差過高引發的貿易摩擦,建議透過跨資產、跨區域配置以平衡收益與風險。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