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蘇姿丰如何挑戰輝達AI晶片霸主地位?

超微 (AMD-US) 正全力搶奪由輝達 (NVDA-US) 主導的 AI 晶片市場市占。SemiAnalysis 數據顯示,輝達約佔 95% 的市占率。儘管 AMD 在 GPU 市場長期處於追趕地位,但現在正是其從輝達手中搶市占的最佳時機。
AMD 計畫明年推出新一代 MI400 系列 GPU,CEO 蘇姿丰宣稱該系列將大幅縮小 AMD 與輝達晶片的效能差距。市場對這批晶片期待極高。OpenAI 和甲骨文 (ORCL-US) 近期都與 AMD 簽署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合作協議——這類大客戶急需更多晶片供應商,因為輝達 GPU 產能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據「創新觀察局」,蘇姿豐願意投入多少籌碼追趕輝達仍是未知數。輝達 CEO 黃仁勳曾耗時近 20 年重金打造 Cuda 軟體,卻直到近年才開始顯現回報。AMD 可能需要花費數十億美元,開發既能在自家晶片上高效運行,又足以吸引客戶放棄 Cuda 的軟體。
與黃仁勳在董事會和股東處享有充分的投資自主權不同,蘇姿丰作為 2012 年才加入 AMD 的職業經理人,在公司創立 40 餘年後才掌舵。同時,輝達財力也遠遠超越 AMD。
輝達憑藉市場主導地位對其晶片收取溢價;AMD 則透過低價策略開闢了市場空間——AMD 上一代 GPU 初始售價約為英偉達同類晶片的 50%(後續進行了漲價)。低價策略也意味著更低的利潤率——這部分解釋了為何 AMD 市值僅維持在 4,000 億美元左右(輝達則高達 4.4 兆美元)。
利潤空間被壓縮(AMD 毛利率長期徘徊在 50% 左右;輝達約為 70%)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於輝達在台積電 (TSM-US) 享有的議價優勢(台積電同時為輝達和 AMD 代工晶片)。
據悉,輝達龐大的代工量使其能爭取到更低價格,並在產能緊張時獲得優先保障。
目前 AMD 的 GPU 效能仍不如輝達。Google TensorFlow 和 Meta PyTorch 等主流 AI 框架在輝達 GPU 上的運作效率遠超 AMD——因為輝達專門派遣軟體工程師與這些工具的開發團隊直接協作,以確保其在最新晶片和功能上能達到最優效能。
產業基準測試機構 SemiAnalysis 的 InferenceMAX 數據顯示,儘管 AMD 目前 GPU 運行 AI 模型的成本普遍更低,但綜合考慮每晶片每小時產生的 token 數(衡量 AI 性能的常用指標),輝達 GPU 在多數場景下運行更快、成本效益更高。
同時,AMD 在軟體層面也仍存在劣勢。輝達擁有數千名工程師專注於建構其最堅固的競爭障礙一——Cuda。該軟體包含數千個核心和數十個庫,能在輝達晶片上高效運作——這些程式碼相當於廚師烹飪所需的廚具和食材。
而使用 AMD 晶片時,AI 開發者必須從零建構這些工具,或依賴開源社群。
AMD 的另一個潛在缺點在於:相較於專注單一領域的競爭對手,蘇姿丰需同時兼顧多個市場。
上財年 AMD 僅約 20% 的營收來自資料中心 GPU 銷售,輝達則近 90%。
AMD 的消費級和資料中心級 CPU 領域則貢獻了其近 60% 的營收(與英特爾競爭),另有 20% 的營收來自遊戲主機晶片及網路、醫療、電信、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專用晶片。
但蘇姿丰對奪取輝偉達市占率信心十足。她預測,受 AI 晶片需求驅動,公司未來 3 至 5 年的年營收可望年均成長 35%,期間 AMD 資料中心 GPU 份額預計將提升至兩位數(百分比)。
為實現這一目標,蘇姿丰的團隊正晝夜奮戰,設計能超越輝達的 AI 晶片。據悉,其晶片研發周期已從 24 個月壓縮至 12 個月(效法輝達),並對 MI500 系列計畫加強保密以迷惑競爭對手。
許多科技公司 CEO 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競爭關係。而蘇姿丰與黃仁勳之間還存在著特殊糾葛:兩人是遠房表親。知情人士透露,兩位 CEO 通常避免提及親緣關係。但數月前,黃仁勳首次公開談到此事。
在《連線》雜誌題為「蘇姿丰執掌 AMD——誓要擊敗輝達」的專訪中,蘇姿丰描述了 AMD 與輝達的競爭關係,並表達了對人們總提起黃仁勳(與蘇姿丰同為台灣出生)是她表親一事的困擾。
其後,黃仁勳在員工大會上回憶道,幼年時他和哥哥曾被送往母親的胞兄(與蘇姿丰有親屬關係)家生活數月,但沒能住多久。最後父母將兄弟倆送入了「全美最廉價私立學校」——該校要求所有學生半工半讀。
與黃仁勳相似,蘇姿丰最終也定居美國。她 3 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在紐約長大。父親是一名統計員,母親曾擔任會計師並在中年創業,家庭的理性、務實與堅毅為她的成長奠定了基調。
17 歲時,蘇姿丰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電機工程,24 歲時獲得 MIT 工程博士學位黃仁勳則就讀於俄勒岡州立大學。
兩人都表示,他們是在各自開啟晶片職業生涯後才首次見面。
蘇姿丰曾在德州儀器、IBM 擔任要職,2012 年加入 AMD 擔任高階主管;黃仁勳則於 1984 年在 AMD 開始職業生涯,僅一年後轉投 LSI Logic,8 年後(1993 年)離職,共同創立了輝達。
曾共事者指出,他們的優勢領域不同。56 歲的蘇姿丰被認為是位傑出的技術專家,其商業嗅覺是在實務上逐步培養的;相較之下,62 歲的黃仁勳則被稱為天生的銷售人才,並且始終具備敏銳的商業頭腦。
與黃仁勳相似,蘇姿丰的領導風格同樣嚴格。在緊要關頭,她要求下屬每日報告工作,並禁止團隊成員休假(假日也不例外)。例如 2020 年聖誕節期間,AMD 為趕上某款主流遊戲主機晶片,相關工程師團隊僅獲準休假一天。
知情人士透露,黃仁勳透過設定 30 多名直接下屬、消除自身以外的權力中心等做法,試圖減少官僚主義。而 AMD 更接近傳統企業架構,蘇姿豐依賴各業務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核心圈提供策略建議。
據悉,CTO 帕珀馬斯特(曾與蘇姿豐在 IBM 共事)是與她共同規劃未來晶片技術方向的關鍵夥伴。
輝達的考量
輝達高層在黃仁勳面前極少提及 AMD——至少過去是如此。知情人士透露,輝達幾乎從不針對 AMD 等競爭對手的動向制定策略。
不過,AMD 決定為即將推出的 MI400 系列採用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工藝,可能正影響輝達的產品路線圖。據悉,輝達正考慮在未來晶片中採用這些更先進的工藝,以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AMD 宣稱明年將縮小其晶片與輝達晶片的效能差距,此表態令後者部分高階主管措手不及。
知情人士透露,當蘇姿丰今年稍早預覽 MI400 系列時,部分輝達高層曾主動聯繫市場分析師,試圖解析 AMD 如何實現其晶片在某些場景下效能超越輝達。
輝達正將與 AMD 的競爭延伸至其他業務領域。9 月,輝達宣布與 AMD 最大競爭對手英特爾達成協議,將在同一晶片上整合英特爾 CPU 與輝達 GPU。
此舉是對 AMD 的直接警告——後者同樣在為資料中心市場開發 CPU-GPU 組合晶片。
10 月,OpenAI 宣布將分多年部署總計 6 GW 的 AMD 晶片,並協議約定,若部署達到特定節點,OpenAI 可購買 AMD 最多 10% 的股份。
公告發布後,黃仁勳在接受 CNBC 採訪時稱該協議「富有想像力」且「精明」——「考慮到他們對新一代產品如此興奮,竟在尚未建成前就放棄 10% 的公司股權,這著實令人驚訝。」
部分 AMD 高層認為,黃仁勳的言論暗示 AMD 不是對晶片成功缺乏信心,就是在以當前估值變賣部分未來收益。不過黃仁勳仍刻意強調蘇姿丰是「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