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贏壁壘分明!高盛:AI投資進入「零和遊戲」時代

高盛最近發表了一份報告,指出人工智慧(AI)領域的投資熱潮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傳統的「買入一切」策略不再有效,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挑剔的選擇和明顯的贏家與輸家之間的分化。
報告中提到,市場的波動性加劇,尤其是在 OpenAI 財務長 Sarah Friar 的發言後,輝達 (NVDA-US) 的股價出現了回調。 Friar 在一場商業會議上表示,為了吸引對 AI 計算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可能需要政府的介入。
Friar 強調,考慮到 AI 資料中心生命週期的不確定性,建立一個由銀行、私募股權和政府共同組成的資金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她提到,聯邦貸款擔保能顯著降低融資成本,這一觀點引發了市場對 AI 產業未來融資模式的疑慮,並對投資者情緒造成了短期影響。
高盛的交易員 Lee Coppersmith 指出,儘管 AI 領域的投資仍然活躍,但投資者的選擇變得更加謹慎。他表示,近期的交易趨勢更像是一場「零和遊戲」 ,市場已開始顯示出明顯的贏家和輸家。
在 AI 融資模式方面,投資者對其長期成長的信心正面臨挑戰。 Friar 的言論讓這個問題浮出水面,她表示 OpenAI 正尋求與銀行、私募股權和政府合作,建立支持 AI 發展的資金生態系統。儘管市場情緒波動,高盛的數據顯示,投資人並未大規模去槓桿,整體資金流向仍偏好風險資產,對個股的需求依然強勁,顯示對 AI 核心資產的長期信念未變。
然而,市場的對沖活動顯著增加,特別是在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期貨和期權等產品上,避險需求明顯上升。高盛指出,過去一週的做空水準達到了近幾年的極端高位,而投資者對核心標的的多頭倉位則保持不變,這反映出市場的短期緊張情緒,而非根本性的觀點轉變。
高盛分析認為,當前市場變得「更難駕馭」 ,投資策略需更加謹慎。持有「高品質的複利型公司」依然是合理選擇,但一些受「希望而非業績」驅動的低品質公司,其股價可能已過度反映了近乎完美的增長預期,風險正在積聚。從宏觀層面來看,高盛的「貨幣政策」因子已從 2023 年高點回落,顯示市場對「央行托底」的依賴度正在下降。
此外,高盛的交易部門注意到,市場在標普 500 指數的伽馬上普遍處於多頭狀態,特別是在下行區間,這為市場在局部拋售中提供了緩衝,解釋了近期市場在回調中展現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