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日本經濟又衰退了? 7-11便利商店母公司Q2淨利成長超100%

日本柒和伊控股(Seven & i)週四(9 日)發布 2025 年第二財季財報,顯示其 7-11 便利店業務盈利大幅增長,淨利潤較去年同期翻了一倍以上。
截至 8 月底,柒和伊 Q2 淨利潤達 727.9 億日元,遠超市場分析師平均預期的 596 億日元。
今年 9 月初,柒和伊將約 30 家公司出售給美國貝恩資本,其中包括伊藤洋華堂超市等低效超市業務,重組完成後,公司將專注於 7-11 便利店經營。
同時,柒和伊計劃於 2026 年 2 月前回購高達 6000 億日元(約 13.43 億美元)的股票,以提升股東價值並增強市場信心。
日本消費降級下的便利店防禦性增長
儘管日本核心通膨率在 2025 年 8 月降至 2.7%,食品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仍上漲 7.2%,高於工薪族工資增幅,造成實際薪資連續五個月負增長,消費者對價格高度敏感。
大米價格甚至被稱為「黃金米價」,反映消費降級趨勢。
便利店憑藉高頻低價商品(如飯團、便當)及 24 小時營業的便利性,成為家庭日常開支縮減的受益者。
7-11 不僅在全球預製菜市場中居領導地位,也在商品管理、坪效管理與冷鏈物流上制定標準。
受此影響,柒和伊國內便利店營業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 1.2%,客流量穩定,顯示消費者正從超市轉向更經濟的購物渠道。
這一趨勢與日本零售業整體低迷形成鮮明對比:2025 年 7 月,日本零售總額同比下降 1.6%,但 8 月百貨店銷售額同比增長 2.6%,達 4139 億日元,為七個月來首次回升,其中國內銷售增長 3.5%,顯示日本消費正逐步復甦。
日本勞動力壓力促使便利店創新
日本 8 月失業率升至 2.6%,求人倍率降至 1.20 倍,對企業用工構成挑戰。受日元貶值與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用工成本持續上升,使柒和伊開始引入 AI 與數位化系統替代人工。
例如,7NOW 配送服務同店銷售增長 21.3%,部分門店使用遠端服務機器人減少對收銀員依賴。
這種「技術替代人力」的趨勢,已在日本便利店業迅速蔓延。羅森計畫到 2030 年將店鋪人工操作業務削減 30%,全家便利店則已開設 46 家無人結算門店。
雖然短期內技術投入增加成本,但長期可提升利潤率。柒和伊第二財季的銷售、一般及管理費用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11%,充分印證這一策略的有效性。
海外市場助力對沖日本本土瓶頸
儘管日本國內便利店市場接近飽和,2024 年全國門店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0.4%,柒和伊海外業務仍呈增長,Q2 海外營業利潤增長 3.8% 至 714.4 億日元。
北美市場透過優化供應鏈與 7NOW 配送擴張提升盈利能力;亞洲市場則依靠本地化商品與創新策略搶占市場份額。
雖然日元匯率波動對海外利潤換算有影響,但全球化布局仍是日本企業抵禦本土經濟疲軟的關鍵手段。
日元與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
日本央行在 2025 年 9 月啟動 ETF 拋售計畫,象徵量化寬鬆政策收縮,但高市早苗當選後,貨幣政策方向可能再度偏向擴張。
雖然緊縮政策旨在抑制通膨,但也推高企業融資成本,日本企業透過資本運作應對流動性收緊。
另一方面,若日元延續第二季以來的貶值趨勢,不僅有助於對沖關稅成本,也能提升海外業務以日元計價的收益,改善利潤表現。
2025 年 Q2 日元對美元匯率同比貶值約 3%,柒和伊海外利潤中約 15% 來自匯率因素。
這一「政策緊縮—匯率波動—企業應對」的傳導鏈條,凸顯了日本經濟對外部環境的敏感性。
日本人口結構變化帶動便利店消費分層
日本老齡化率已達 32.6%,65 歲以上人口占比持續攀升。根據日本總務省最新統計,65 歲及以上人口達 3619 萬人,占全國總人口 29.4%,創歷史新高。
人口老化雖抑制數位化網路消費,但為便利店帶來龐大商機。透過調整商品結構(如增加低糖、低鹽食品)與提供社區服務(代收快遞、代繳水電費),便利店成功鎖定老年客群。
年輕消費者因就業不穩定及收入停滯,更傾向選擇高性價比商品。「銀髮經濟」與「青年平價」雙重需求推動便利店從單純零售向「生活服務中心」轉型,各大品牌紛紛調整策略以應對消費分層。
綜合分析:日本便利店逆勢增長的原因
柒和伊盈利增長並非孤立現象,而是日本經濟結構性矛盾與企業適應性改革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通膨高企、人口老化及政策轉型的多重壓力下,日本經濟正從「規模擴張」向「效率提升」轉型。便
利店逆勢增長,不僅是消費降級的必然結果,也是技術替代、全球化布局與精細化運營的綜合效應。
目前,日本已基本建立健全的國民福利與養老體系。隨著經濟重回財政擴張,CPI 預計將呈現「安培經濟學」特徵:一方面,日本將加大高科技投資並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合作推動新技術體系;另一方面,探索在控制負債率前提下,發展可持續的擴張型經濟,避免陷入「滯脹」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