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AI敘事的五大核心爭議:AI行業現狀、企業投資策略與泡沫風險

高盛近期發布報告,梳理人工智慧(AI)產業的五大核心爭議,並針對企業與投資者提供策略啟示。高盛認為,當前 AI 行業雖具泡沫特徵,但核心指標仍未達泡沫水準。
報告指出,消費端與企業端 AI 應用差異明顯,支出規模快速擴張,但基礎設施與能源供應仍是關鍵瓶頸,而整體行業估值尚未出現泡沫級風險。
1. 消費端 AI:用戶習慣重構,商業化仍待突破
高盛指出,消費端 AI 呈現「高滲透、低變現」特徵,用戶行為分化明顯。
OpenAI 2025 年 7 月數據顯示,ChatGPT 週活躍用戶已達 7 億,是上線初期的兩倍;不同平台功能定位差異明顯,如 ChatGPT 70% 用於非工作場景,Anthropic 的 Claude 則 36% 用於程式設計或技術計算任務。
此外,企業員工雖普遍使用個人 AI 工具,但企業正式採購大模型訂閱僅 40%,形成「影子 AI 經濟」。
商業化方面,目前主要依靠專業訂閱模式,廣告與電商收入仍在探索階段。
然而,2025 年第三季已出現突破訊號:OpenAI 推出「ChatGPT 即時結帳」,Google(GOOGL-US) 與 Paypal(PYPL-US) 合作打造智慧代理電商,預計 2026 年廣告與電商收入占比將超過 30%。
頭部平台仍掌握市場優勢,ChatGPT 在全球及美國月活用戶居首,Gemini 僅為 ChatGPT 的 50%,Claude 與 Perplexity 用戶集中於技術圈層,每日活躍用戶亦遠低於 ChatGPT。
2. 企業端 AI:內部效率提升快,外部收益轉化慢
高盛指出,企業端 AI 主要呈現「內部效率提升快、外部收入轉化慢」特徵。內部應用方面,AI 可用於內容生成、軟體開發及廣告創意自動化,頭部企業已有成效。
例如,國際商業機器 (IBM-US) 內部 AI 工具每年節省約 35 億美元效率成本,HR 諮詢工具 AskHR 可解決 94% 的員工問題,IT 支持人力比例優化至 1/4000。但整體而言,僅約 5% 的企業能實現財務正向影響,多數仍停留在試點階段。
外部創收方面,過去 18 個月僅約 10% 的企業透過 AI 提升市場占有率。
廣告與電商領域出現突破:Google Performance Max、Meta(META-US) Advantage + 等工具正在重塑廣告代理市場;AI 驅動的個人化推薦可提升電商轉化率 15%-20%,但中小平台缺乏獨特庫存,可能被 AI 助手「繞過」。
為加速落地,SaaS 廠商透過自研與併購整合 AI 能力,例如微軟 (MSFT-US) 升級 CoPilot 與 Power Automate,ServiceNow 收購 MoveWorks 補強客服 AI。
然而,目前 AI 收入占比仍低,Workday(WDAY-US) 僅占總營收 3%,賽富時 (CRM-US) 不足 5%,尚未成為核心增長引擎。
3. AI 支出與投資:Hyperscalers 主導,2027 年達 1.4 萬億美元
高盛預測,2025 至 2027 年全球 AI 資本支出將達 1.4 萬億美元,超大規模科技公司,如亞馬遜 (AMZN-US) 、微軟、Google、Meta、甲骨文 (ORCL-US) 將主導市場。
2025 年,美國五大超大規模科技公司合計資本支出 3810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 68%,主要投入算力基建,如 GPU 採購與數據中心建設。
其中,輝達 (NVDA-US) 對 OpenAI 投資 100 億美元,甲骨文與 OpenAI 合作 300 億美元,均為標誌性事件。
高盛認為,為維持長期 AI 投資可持續性,行業需依賴利潤池重構,目前明確收益僅來自廣告與企業效率領域,未來需拓展至醫療、金融等。
若 2030 年未能開闢新利潤池,部分項目可能面臨報酬不如預期的風險。區域布局上,新興市場增長顯著:2025 年超大規模科技公司在新興市場的支出占比達 25%,成為重要增量來源。
4. 基礎設施與電力需求:2030 年需求將翻倍
高盛指出,AI 算力擴張帶來電力剛需挑戰。
2030 年全球數據中心電力需求將達 137GW,較 2023 年增長 165%,相當於新增一個德國年度用電量,其中美國 60% 需求需新建發電設施,天然氣、太陽能與風電將分別占 60%、25%-30% 及 10%-15%。
電網投資亦面臨壓力,2030 年預計需投入 7800 億美元,用於配電網與輸電線路。供應鏈與審批流程限制可能延遲 AI 數據中心投產。
科技巨頭已開始布局能源整合,如 Google 投資改造水電站、Meta 建光伏電站、亞馬遜與沙烏地阿拉伯合作打造 AI 能源特區,以降低對外部電力依賴。
5. AI 行業泡沫風險:估值低於 1990 年代科技泡沫
高盛指出,當前 AI 行業雖具泡沫特徵,例如市場主題集中、私有市場估值偏高,但核心指標仍未達泡沫水準,系統性風險可控。
納斯達克 100 動態本益比(PE)為 37 倍,相較 1999 年底網路泡沫高峰時的 68.4 倍低 46%。AI 龍頭「Magnificent 7」24 個月前瞻 PE 為 26.8 倍,淨利率達 29%,顯示盈利支撐更為穩健。
與 1998-2000 年美國 AI 相關 IPO 達 892 家、平均募資 1.76 億美元相比,2023 至 2025 年迄今僅 22 家 IPO,但平均募資經通膨調整後達 2.54 億美元,市場呈現「少而精」特徵。
私有市場更成熟,2022 年全球風投(VC)行業資產管理規模達 9950 億美元,是 2000 年的 7 倍,企業可透過私有市場多輪融資,降低 IPO 依賴並減少上市後估值波動風險。
宏觀環境方面,2024-2025 年美國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平均為 4.3%,高盛預測 2025 年 10 月與 12 月各降息 25 個基點,使流動性更友好。
然而,政策約束更強,如歐盟《AI 法案》與美國 AI 晶片出口管控,抑制非理性投機行為。
核心結論與投資啟示
高盛指出,AI 行業短期與長期投資重點不同。短期內,消費端 AI 商業化是焦點,2026 年可關注 ChatGPT 與 Google 平台的廣告與電商收入落地;2027 年後,企業端 AI(SaaS+AI、工業 AI)將成為成長主力。
電力與基礎設施仍是關鍵瓶頸,建議布局數據中心供電相關領域,如天然氣發電、智慧電網,避免在電力短缺地區部署 AI 算力。
市場雖非泡沫,但投資需分散配置,前 10 大 AI 相關公司占全球股市 25%。建議搭配非美市場標的(歐洲工業 AI、日本機器人 + AI)及傳統行業 AI 轉型標的(AI + 醫療、AI + 製造),以降低風險並捕捉增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