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預測:比特幣有望在2030年躋身央行儲備資產

根據德意志銀行策略師的最新分析,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比特幣有望在 2030 年,與黃金和美元一同列入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成為官方儲備資產。
傳統上,各國央行持有儲備資產 (如美元債務、黃金和貨幣),目的在於管理匯率、償還外債,並作為緊急情況下的緩衝。央行對資產的要求是高度流動性和在金融體系承壓時能保持價值。
德意志銀行的策略師 Marion Laboure 和 Camilla Siazon 指出,雖然過去比特幣因波動性過大且缺乏流動性而不符合資格,但現在它「幾乎具備」成為儲備資產的條件。
分析顯示,自 2012 年以來,比特幣的價格走勢與黃金自 1920 年以來的走勢路徑相似,兩者都經歷了波動和表現不佳的時期。與黃金類似,隨著價格上漲,比特幣的相對波動性已經有所下降。德意志銀行認為,波動性下降的部分原因在於有更多機構正在持有這種加密貨幣。
比特幣與黃金具有多項相似的特徵,包括兩者近期價格同步上漲並創下歷史新高。其他共同點還有固定供應量、與其他資產類別的低相關性,以及作為對沖通膨的用途。
分析師認為,戰略性的比特幣配置可能成為現代金融安全的基石,呼應黃金在 20 世紀扮演的角色。他們預測,評估波動性、流動性、戰略價值和信任度後,比特幣和黃金都可能在 2030 年出現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
比特幣吸引力上升的關鍵在於其流動性的增強。這主要歸因於美國在 2024 年批准了現貨比特幣 ETF。今年到目前為止,iShares Bitcoin Trust ETF(IBIT-US) 的淨流入已達 250 億美元,相比之下,SPDR Gold Shares(GLD-US) 的淨流入為 150 億美元。
此外,政府對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貨幣的態度正在趨於寬容。企業,例如 Strategy、Marathon Digital 和 Trump Media & Technology Group,也開始在自己的儲備中持有比特幣,創建了所謂的「比特幣金庫」。薩爾瓦多是第一個採用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常被引用為政府接受度提高的例證。
挑戰與市場規模對比
儘管樂觀預測,比特幣的市場規模與傳統儲備資產相比仍然較小。目前比特幣的市場價值約為 2.45 兆美元,遠不及近 30 兆美元的美國國債或約 26 兆至 28 兆美元的黃金市場價值。
主要的質疑聲浪來自於其本質:比特幣沒有任何資產背書,僅僅是一段標示價格的電腦程式碼,不像現金或債券那樣賦予所有者潛在資產、利息或現金流。因此,它被認為對長期價值而言過於波動。此外,比特幣仍遠未獲得主要央行的認可。美國聯準會和歐洲中央銀行都曾拒絕將比特幣納入其資產負債表。世界銀行也曾總結,加密資產不符合儲備資產的基本要求。
再者,比特幣的實際採用仍面臨挑戰,例如在薩爾瓦多,儘管政府持有近 8 億美元的比特幣,但在過去一年中,只有大約 1.75% 的匯款是透過加密錢包進行的,這凸顯了更廣泛採用上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