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中國超越法國 躋身全球核電強國之列 專家直指兩大原因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核電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根據世界核能協會數據,中國以 58 台運轉中的核電機組超越法國的 57 台,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的 94 台。
法國《費加洛報》報導,這一變化不僅改寫了「美法中」的傳統排序,更折射出中國核電產業的驚人崛起速度。
若論裝置容量,法國目前仍居第二,但這一優勢或難長久。中國在建核電機組達 26 台,相當於全球其他地區在建總和,而法國僅規劃建造 6 台歐洲壓水反應爐 (EPR)2 機組,首堆 2027 年才啟動。
更令業界震撼的是中國的核電建設效率,單一機組僅需 5-7 年即可投運,反觀法國弗拉芒維爾 EPR 項目,曾延期逾 12 年,最終耗時 17 年才完工。
中國核電的跨越式發展,源自於清晰的戰略路徑。自起步起,中國便透過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快速提升能力,2008 年中廣核與法電合資,後來引進美國西屋 AP1000 技術,最終實現自主創新。
如今,完全自主設計的「華龍一號」已由中核與中廣核共同開發,達成 100% 國產化,成為「國家名片」,2021 年的「十四五」規劃中更明確加速核電發展。
專家指出,中國核電規模跟效率的背後,是全產業鏈優勢與人才儲備的支撐。中國擁有從鋼鐵、混凝土到晶片的完整工業體系,加上每年 100 萬名工程師的培養能力,法國僅 5 萬。同時,中國在小型模組化機組等前沿領域持續突破,搶佔未來核電競爭制高點。
中國全力發展核電,核心是保障能源主權。結合太陽能、風電佈局,其目標明確:實現油氣自給、削減碳排、滿足經濟成長的用電需求。
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中國核電正以技術與效率,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核電的飛躍成長將協助中國完成「2030 年單位 GDP 碳排量較 2005 年降 65%」的承諾,推動「電動化 + 低碳發電」的雙重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