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價格戰到標準戰!中歐比拚電動車:陸祭出口許可反制加稅設限 能從「量」轉「質」突圍?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蔓延到歐洲。當福斯宣布 2027 年將推出售價 2 萬歐元 (約 73 萬台幣) 平價電動車 ID.1,這場原本由中國車廠主導的「價格戰」,已悄然演變為一場橫跨歐亞大陸的產業鏈與技術博弈。
歐洲車廠的「焦慮」早已顯露無遺。今年慕尼黑車展上,BMW、賓士、雷諾等巨頭集體亮出新能源策略,11 款售價低於 2.5 萬歐元的新車型將在年內登陸歐洲,其中 ID.1 直接瞄準中國品牌海鷗等級別的市場。
數據顯示,歐洲電動車滲透率正加速提升,福斯上半年電動車銷量年增 47% 至 46.55 萬輛,佔總交車量比重從 7% 躍升至 11%,Skoda 純電動車款銷量暴漲 147.8%,奧迪、保時捷等高階品牌電動車款增速更超過 200%。這些數字背後,是歐洲傳統車廠被中國新能源浪潮倒逼的轉型決心。
今年 3 月,雷諾執行長 Luca de Meo 在《法蘭西西部報》撰文指出,歐洲車廠在創新速度、成本控制上已落後,必須向中國學習。
作為「西方學中國」的典型,雷諾的「中國化」路徑堪稱教科書,與東風合資的易捷特已向歐洲出口 12 萬輛達契亞 Spring 電動車,其 85% 零部件來自中國供應鏈,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包降低成本 30%,敏實集團提供核心配件。
更重要的是,雷諾在上海設立「先進中國研發中心」(ACDC),反向利用中國供應鏈性價比優勢,以低價車款改寫歐洲市場格局。
福斯則是另一支「轉型尖兵」,2027 年推出的 ID.1,生產選址葡萄牙工廠,當地勞動力與能源成本更低,且被福斯稱為「歐洲最具成本效益的工廠之一」。
為壓縮成本,福斯犧牲多重策略,全面轉向 MEB 純電平台,透過共享架構降低研發與生產成本,自研 APP290 電機,結合碳化矽逆變器將能量損耗降低 30%,效率達產業第一梯隊,單台電機成本壓縮至 800 歐元以下,電池則選擇磷酸鐵鋰路線,推出「統一電芯」,38kWh 與 56kWh 兩種規格適配中短途需求,快充 25 分鐘可達 80% 電量。這些動作,既借鑒比亞迪的平台化、特斯拉的壓鑄技術,也融入福斯數十年工程經驗。
歐洲車廠的「反擊」,本質是對中國新能源產業鏈優勢的回應。中國新能源車成本控制全球領先,電池、馬達、電控「三電系統」佔 43.94%,供應鏈集群效應顯著。
瑞銀 (UBS) 報告顯示,在中國生產的 ID. 系列車型,即便加運費與關稅出口歐洲,仍比歐洲本土生產便宜 1/3。更關鍵的是,中國在磷酸鐵鋰電池領域擁有絕對話語權,鋰、錳、磷、石墨加工產能分別佔全球 69.7%、94.6%、73.4%、95.3%,從礦產到設備、專利均主導全球供應鏈。
福斯子公司 PowerCo、特斯拉北美工廠均依賴中國技術授權與設備支持,甚至塞爾維亞的 ElevenEs 項目,80% 生產設備與部分原料也需要從中國進口。
不過,歐洲並未坐以待斃。一方面,歐盟透過「本土化生產」壓縮成本。福斯在波蘭電池工廠投產後,規避 10% 進口關稅,物流成本降至中國品牌的 1/3,電池頂部冷卻板設計使單輛車節省 90 歐元材料成本。
另一方面,政策層面動作不斷。去年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 17.4%-37.6% 臨時關稅,今年 4 月以「最低進口價」機制 (每輛 2.8 萬歐元) 替代,換取暫停高關稅。
中國則以政策調整應對,自明年起對純電動乘用車實施出口許可證管理,從電池回收、碳足跡追溯等維度提升品質門檻,推動產業從「量」轉型為「質」。
這場競爭已超越單純的價格戰。中國車廠的優勢在於完整的產業鏈、快速迭代的創新能力,主要車廠年均研發投入超百億,2024 年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佔全球 58%,固態電池、800V 高壓平台等技術躋身國際前列。
歐洲車廠則憑藉百年製造經驗、品牌累積與本土化策略,正試圖在「學習中國」中找到平衡。
根據麥肯錫數據,義大利消費者對中國電動車接受度已達 33%,高於歐洲平均 27%。這既是機會,也是警示。若中國車廠僅靠價格優勢,恐將陷入「歐洲本土化生產」與「技術標準壁壘」的雙重夾擊。從「價格競爭」轉向「品牌、技術、標準」三維競爭,已成為中國新能源車出海的必經之路。
專家指出,當福斯 ID.1 在歐洲街頭行駛,當雷諾上海研發中心輸出技術,這場橫跨歐亞兩大洲的新能源大戰,早已不是「誰取代誰」的零和博弈,而是推動全球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加速轉型的關鍵動能。中國車廠需要回答的問題,不僅是如何保持成本優勢,更是如何用技術與品牌定義下一個時代的出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