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隆:全球經濟進入「後通膨」資金行情推台股上3萬點

美國聯準會(Fed)宣布降息 25 個基點,將基準利率降至 4.00% 至 4.25% 的區間。此舉不僅是今年來首次降息,更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連鎖反應。資深財經學者吳嘉隆在今 (23) 日播出的網路節目中,針對降息後的經濟動向剖析,他指出,這標誌著全球經濟正式進入「後通膨時代」,並非單純的政治操作,更進一步為台股的未來走勢大膽預測:最終站上 3 萬點。
降息的真正原因:從抗通膨到救就業
吳嘉隆首先否定外界認為聯準會降息是屈從於政治壓力的說法。他解釋,聯準會的決策背後有其嚴謹的經濟邏輯。其官方雙重目標始終是「物價穩定」與「就業最大化」。在過去兩年的升息週期中,聯準會的重心是壓制一度飆升至 9.1% 的通膨率。隨著通膨數據逐步回落並跌破 3% 的關鍵門檻,物價問題已得到有效控制,聯準會的政策重心得以轉向,專注於應對日益顯現的就業市場疲軟跡象。
吳嘉隆將此稱為「風險管理」。他認為,聯準會是根據「最適合的貨幣緊縮程度」來調整政策。在通膨高漲時期,為有效對抗通膨,聯準會會將利率設定得比通膨率高出兩個百分點(相當於 8 碼),以達到強力的緊縮效果。然而,當通膨率降至約 2.5% 的水平時,這種過度緊縮反而會傷害經濟。根據聯準會的內部研究,此時最適合的緊縮程度應調整為讓利率僅比通膨率高出三個季度點(3 碼)。
因此,從技術面來看,聯準會早就具備降息的正當性。此次降息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根據持續改善的通膨數據,對貨幣政策進行的一次合理校準。吳嘉隆也同時提醒,由於貨幣政策從實施到產生效果通常有約六個月的時差,聯準會應該更早依據領先指標預判,而不是等到就業數據開始顯現疲軟後才做出反應,這也說明了其在決策上的些許滯後性。
聯準會為何「順應民心」?
聯準會的決策除了依據經濟數據,也高度關注市場的預期。吳嘉隆指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聯邦觀察工具」是一個關鍵指標。當市場對於某次會議的利率行動預期機率超過 70% 時,聯準會通常會順應這股高度一致的預期。
本次降息前,市場預期聯準會將降息一碼的機率已逼近九成。聯準會的實際行動與市場預期完全一致,此舉避免了「不確定性」帶來的金融不穩定。吳嘉隆解釋,如果聯準會的決策出乎市場預料,投資人會感到恐慌,認為聯準會是否看到了他們未知的風險,進而引發大規模的拋售,造成市場劇烈震盪。為了維護金融穩定,聯準會通常會選擇滿足市場的共識性預期,這使得其利率決策在某種程度上變得可預測。
當資金湧入風險資產 台股迎「黃金交叉」
本次降息的關鍵影響,在於它向市場發出了一個明確的訊號:最壞的通膨時期已經過去,經濟風險正在下降。吳嘉隆強調,這將導致投資人的「風險偏好」顯著上升。
當市場避險情緒下降,投資人會將資金從黃金等避險資產中撤出,轉而投入股票等風險資產。這股巨大的資金潮首先將推動美股持續創下歷史新高。而由於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台股與美股的走勢有著極高的正相關性,吳嘉隆認為,美股的強勢表現將為台股提供源源不絕的動能。
吳嘉隆指出,台股先前已成功跨越 24000 點,並在短時間內衝上 25000 點的高點 (今 (9/23) 站穩 26000 點)。他預言,這波由聯準會降息所啟動的資金行情,並非曇花一現,而是長期趨勢的開端。他大膽預測:「台股會遲早站上 3 萬點!」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上的預期,更是對後通膨時代,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重新回歸成長軌道的堅定信心。對台灣投資人而言,這是一個重新佈局,迎接新一輪資產增值浪潮的絕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