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四五」金融奇蹟!股債市規模全球第二、金融監管升級 外匯存底連20年全球第一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周一 (22 日) 舉行「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兼國家外匯局局長朱鶴新出席,回應市場關注的熱門話題,涵蓋貨幣政策、金融化等市場發展。
潘功勝表示,截至今年 6 月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近 470 兆元 (人民幣,下同),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債券市場規模居世界第二,外匯存底規模連 20 年居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顯著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年均成長超過 20%。
在風險化解方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風險大幅收斂,融資平台數量較 2023 年初下降超 60%,金融債務規模下降超 50%,高風險中小銀行數量較峰值明顯壓降,相當部分省份已實現動態清零。
房地產金融支持方面,透過優化首付比、房貸利率等政策,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每年可為逾 5000 萬戶家庭減少利息支出約 3000 億元。
至於聯準會 (Fed) 降息影響,潘功勝表示,全球市場反應平穩,中國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兼顧內外均衡」,當前實施適度寬鬆政策,後續將根據經濟形勢綜合運用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融資成本下降,維護金融市場與匯率穩定。
李雲澤指出,目前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產超 500 兆元,5 年平均成長 9%,全球最大信貸和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較穩定。5 年來,透過信貸、債券、股權等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 170 兆元,科研技術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基礎建設貸款年均增幅分別達 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 36 兆元,是「十三五」末的 2.3 倍,利率下降 2.3 個百分點。
此外,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上也成效顯著,高風險機構數量與資產規模大幅壓降,部分省份實現高風險中小機構動態清零,整治金融亂象,清退違法違規股東超 3600個,處置不法金融集團,遏制脫實向虛。保險法修訂正加速推進,5 年發布監理規制 171 件,基本建立全生命週期制度體系。
吳清也表示,「十四五」期間資本市場實現量質雙升,法規制度體系完善,市場功能健全。今年 8 月 A 股總市值首破 100 兆元,近五年股債融資合計 57.5 兆元,直接融資比重升至 31.6%,科技類股市值佔比超 1/4,高於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產合計佔比。上市公司分紅、回購超 10.6 兆元,較「十三五」成長超 8 成。投資端改革突破,中長期資金持有 A 股流通市值約 21.4 兆元,較「十三五」末成長 32%,融資端深化,未獲利科創企業註冊、創業板新標準受理等進展順利,上市公司高品質發展機製完善,207 家公司平穩退市,高水準開放,外資持有 A 股市值 3.49 億元上市公司。下一步將從增強市場適配性、發揮中長期資金作用、提升上市公司品質、提高監管精準性等持續發力。
朱鶴新介紹,「十四五」以來外匯領域統籌發展與安全,國際收支穩健,7 月末境外機構與個人持有境內股票、債券、存貸款超 10 兆元,外匯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監理與風險防控能力增強,外匯存底穩定在 3 兆美元以上,近兩年逾 3.2 兆美元。展望「十五五」,外匯局將健全更便利、開放、安全、智慧的管理機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未來外匯市場有經濟基本面與匯率機制支撐,應對風險底氣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