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量子運算協議為何成為新興技術發展關鍵因素?

Tag
《巴隆周刊》週一 (22 日) 報導,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 與美國總統川普在倫敦會晤期間宣布,兩國簽署一份合作備忘錄(MoU),共同推動量子運算、人工智慧與核能發展。此舉顯示量子技術正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國際戰略與產業政策核心。
根據協議,雙方將合作實現「真正的量子優勢」,即量子電腦在廣泛領域超越傳統電腦的能力。計畫內容包括建立「量子產業交流計畫」、設立聯合基準測試小組,以制定產業標準。雖然備忘錄不具法律約束力,但象徵兩國正積極爭取在全球量子競賽中領先。
市場層面上,美國量子新創公司動態頻頻。
IonQ 將與能源部合作,推動量子技術應用於太空。Rigetti Computing 則獲得 580 萬美元資金,在三年內開發量子網路與感測技術。Rigetti 執行長 Kulkarni 指出,聯邦政府的投入有助整個生態系統加速發展。
國際競爭亦日趨激烈。歐盟今年 7 月提出戰略,計劃 2030 年前成為量子領域全球領導者;日本政府已承諾 74 億美元投資,超越英國的 35 億美元。各國皆希望率先商用化量子技術,以掌握龐大市場份額。
安全挑戰同樣受到關注。專家警告,量子電腦可能破解比特幣區塊鏈加密,甚至影響戰爭中的全球定位系統 (GPS)。這也是美國國防部近年積極投入量子研發的原因之一。
量子仍處於萌芽階段,但從 IBM (IBM-US) 到 Quantinuum (QUBT-US) 等業者預期,本年代末有望推出容錯型機器。施凱爾表示,量子與 AI 等技術「有機會解決問題、治癒疾病,並讓人類更加富足與自由」。外界普遍認為,未來數年將是驗證量子能否成為顛覆性科技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