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解決英特爾五大難題中的四個 最後一個卻是最棘手

AI 晶片霸主輝達本週宣布入股英特爾,並且合作設計晶片,投資人解讀其中意涵,認為輝達可能會出手拯救英特爾陷入困境的製造業務。
英特爾與輝達本週達成重大合作,內容包括輝達以 50 億美元入股英特爾,以及雙方在 PC 與資料中心晶片領域展開合作。
這筆交易為英特爾解決四個問題,但並未觸及其核心困境
首先,在資金面上,公司得以補強資本支出。由於先前延遲部分建設計畫,並在 2025 年上半年縮減 25% 的資本支出,這筆資金對於追趕台積電的腳步相當關鍵,儘管主要挑戰仍是技術差距。
今年以來,英特爾已先後獲得美國商務部 57 億美元投資 (每股 20.74 美元)、軟銀 20 億美元 (每股 23 美元),再加上輝達以每股 23.28 美元注資的 50 億美元。總計,公司發行 5.76 億股新股,籌得約 127 億美元,雖導致股東持股被稀釋 12%,但換來重量級資金方的隱性背書。
其次,這些出資方的加入大幅提振市場信心。雖然增資價格低於當時市價,但英特爾股價仍持續走高,因投資人認為在美國政府、輝達與軟銀的支持下,公司不會輕易被市場淘汰。
第三,合作將催生更具競爭力的 PC 晶片。英特爾 CPU 與輝達 GPU 的結合,加上輝達高速互連技術,將提升遊戲效能並加強裝置端的 AI 運算能力,為市場帶來新亮點。
第四,在資料中心領域,這項合作也可能讓英特爾奪回部分市佔。隨著輝達推出自家基於 Arm 架構的 CPU,英特爾逐漸被排除在 AI 伺服器之外。但若透過與輝達的聯合設計,英特爾 CPU 有望重返 AI 伺服器組合,為公司重建資料中心地位帶來契機。
在資金與合作利多激勵下,英特爾 (INTC-US) 股價週四暴漲 23%,市值增加 280 億美元,部分分析師提醒投資人勿過度追高,認為這並非基本面根本改善,英特爾週五股價回落超 3%。
Mizuho 分析師 Jordan Klein 指出,這波行情更像是短線資金追價,並不代表股價已獲得重新評價或成長動能大幅改善。他建議投資人仍應把焦點放在輝達、台積電、博通及記憶體晶片廠等基本面更穩健的半導體企業。
英特爾的核心挑戰仍在於代工業務。公司四年前啟動「晶圓代工」計畫,試圖成為蘋果、三星、輝達等業者在台積電之外的替代選擇,但至今尚未爭取到具代表性的外部大客戶,製程技術也仍落後。
新任執行長陳立武在財報會議中坦承,推動新世代製程的龐大成本,光靠內部銷售無法負擔,必須依賴外部訂單支持。
不過,這正是輝達尚未給予承諾的部分。雖然未來不無可能,但目前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在記者會上被問及相關合作時,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與陳立武均未正面回應,黃仁勳甚至趁機讚揚台積電製程技術,直呼「就像魔法一樣」。
此次合作雖令英特爾管理層與股東暫時鬆一口氣,但距離成為外界口中的「魔法公司」,恐怕仍有一段漫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