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賠錢?答案藏在投資的修煉

「為什麼每次買股票都賠錢?」這是許多投資人共同的心聲。明明朋友在短短幾個月就賺了兩位數的報酬,自己卻總是像踩在原地,甚至本金還不保,這樣的挫敗感,讓不少人懷疑自己是否根本不適合投資。
事實上,這種現象並不罕見,根據求職網調查,高達 88% 的上班族曾經有投資行動,但其中 38% 處於虧損狀態,平均投報率甚至是虧 20.8%。反觀少數 27.7% 的人目前獲利,平均投報率則是 12.8%。換算下來,上班族整體的「平均報酬率」僅約 -4.4%,也就是大多數人其實都在小賠。
為什麼會這樣?投資看似簡單,卻往往讓人跌得鼻青臉腫。要翻轉這個困境,先看懂投資人最常犯的三個錯誤,再建立完整的方法與心態,最後才能真正做到「與市場一起成長」。
迷信「明牌」 為什麼總是受傷?
許多人剛踏入投資市場時,缺乏研究與經驗,最常做的就是「聽明牌」,朋友分享的熱門股、論壇裡的「內線消息」,看似有專家背書,聽起來很有說服力,但往往真正進場時,價格早已來到高點。例如 2021 年,長榮股價在 7 月衝上 233 元的高點,三個月後卻跌至 130 元。許多跟風進場的投資人,一夕之間帳面虧損超過 40%。這不是少數案例,而是「資訊不對稱」與「情緒追高」的縮影。
股票的吸引力,在於它承載著產業的趨勢與企業的成長潛力,但這樣的價值需要時間累積,而不是一夕之間的暴漲。如果只是因為別人說好就買,很容易買在高點、賣在低點,最後淪為市場收割的對象。
情緒化操作是比市場更致命的敵人
投資的最大敵人,往往不是市場,而是自己,股市本來就劇烈波動,上漲時心癢難耐,忍不住追高,下跌時又恐慌失措,急忙砍單,這種反覆進出的結果,不僅讓手續費變成隱形殺手,更摧毀了投資信心。
晨星《Mind the Gap 2024》報告中指出「投資人的實際報酬率,往往低於標的長期報酬率。」原因就在於投資人總是在錯誤的時間進出,錯過了長期持有的複利效果。真正的投資勝利,來自耐心與紀律,投資不是比誰最會選股,而是比誰能在市場劇烈波動時,保持冷靜、堅守策略。
忽略資產配置 為什麼 All in 往往輸得最慘?
在市場上,常見一種「豪氣型投資人」,習慣把資金全數 All in 在少數成長股上。表面上只要押中標的,就可能獲得驚人的報酬,但這種高風險操作,一旦市場反轉,往往輸得徹底。以 2022 年為例,科技股大幅修正,台灣半導體類股一年跌幅普遍超過三成。若資產過度集中在單一產業,損失的不只是帳面金額,更是投資信心與心理承受度。
因此,真正能長期存活並累積成果的投資人,往往懂得分散配置:
(1) 成長股:帶來資本增值的爆發力
(2) 防禦型資產(如債券、定存、不動產):提供現金流與避險效果
(3) 現金:保留彈性,等待下一次機會
資產配置的核心,不是犧牲報酬,而是確保自己能在市場低谷存活下來。因為只有撐得住,才有機會等到下一次的上漲循環。
三步驟落實投資,從理念到實踐
光懂道理還不夠,投資必須落地實行。以下三個步驟,能幫助投資人把理念轉化為行動。
1. 建立自動化投入與資金分配
透過定期定額、自動扣款,確保投資不中斷,也避免情緒干擾。
2. 設定檢視與調整機制
每季或半年檢視一次資產比例,若原本設定股票 60%、債券 30%、現金 10%,卻因股市大漲讓股票比重衝到 70%,就應賣出部分股票轉入債券或現金,這就是「再平衡」。
3. 紀錄與檢討
每筆投資都寫下進出原因與目標,並定期回顧。長期下來,可以看出自己是否因情緒過度操作,也能找出盲點並優化策略。
與成長股一起成長 真正的投資修煉
所謂「與成長股一起成長」,並不是單純抱著股票等待上漲,而是投資人與企業共同成長的過程。一家優秀的公司,會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壯大;而投資人真正要培養的,不只是眼光,更是心態與方法。
投資會虧損,往往不是因為市場殘酷,而是因為投資人自己尚未準備好。盲目追逐熱門標的,只會讓人愈陷愈深。與其羨慕別人的報酬率,不如花時間建立屬於自己的方法論。當策略、資產配置與耐心成為底氣,即使市場波動再猛烈,也能沉著應對。
真正的贏家,不只是讓資金隨時間放大,更能在過程中讓心智與能力同步升級。因為當你與成長股一同成長時,投資不再只是數字遊戲,而是一場自我淬鍊的旅程。
(撰文者:永誠資產管理處 財顧團隊)
點擊下圖,填寫永誠資產管理處表單
【60 秒測試 你的理財天賦有幾分?】

「永誠資產管理處」是全台合法擁有金管字號的證券投資顧問公司中「唯一首創資產管理的部門」,20 年深耕專營台灣各大科技園區,以認真、誠信思維提供客戶服務,讓努力累積財富的你,也可貼身感受理財管家的 VIP 價值。
沒有代理金融商品,不以商品銷售出發,減少你的財務漏洞!從資產配置出發,透過「專案客製化」、「服務精緻化」、「獲利系統化」,你不需犧牲時間體力,就能感受到資產提升!
「卓越投資研究團隊」加「頂尖財務顧問團隊」共同與客戶締造里程碑
▪立即加入 https://line.me/R/ti/p/%40asset88598
▪進一步了解資產管理處 https://www.ycam.com.tw/
本公司所分析個別有價證券僅供參考,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