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暴力常態化?經濟學人評柯克之死:民主運作面臨嚴峻考驗

美國保守派評論員柯克(Charlie Kirk)近日在公開場合遇刺身亡,事件震驚全國,也讓外界擔憂美國是否正走向政治暴力常態化。
《經濟學人》指出,這起暗殺不僅衝擊保守派,更可能改變未來政治人物的安全標準與民主參與氛圍。
柯克之死並非孤立事件。近年,美國多名政治人物接連遭遇襲擊:
- 明尼蘇達州眾議員霍特曼(Melissa Hortman)於今年六月遇害;賓州州長夏皮羅(Joshua Shapiro)曾遭縱火攻擊;
- 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途中遭槍擊;
- 2017 年共和黨領袖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
- 2011 年亞利桑那州眾議員吉福茲(Gabrielle Giffords)也曾中彈。
《經濟學人》分析認為,政治仇恨與社會分裂正推高暴力風險,使民主運作面臨嚴峻考驗。柯克之死是否成為美國政治的轉折點,仍未可知,但社會氛圍已顯示出某種臨界感。
一種可能的未來是,即便只是政治運動人士,也必須仰賴嚴密的安保措施。雖然政客早已明白自身角色伴隨死亡威脅,仍持續履行職責,但這樣的環境恐怕會讓更多人卻步,不再願意投身公共服務,甚至降低公民參與民主的意願。
即使在那樣的「貧瘠新常態」下,政治運作依舊會延續,就如同在哥倫拜恩校園槍擊案後,父母仍不得不將孩子送往學校一般。
更為陰暗的圖景是,若川普的核心盟友遇害,事件可能被當作建立永久政治緊急狀態的契機。在那種局勢下,社會大眾或將以秩序換取自由,政權更替不再只是例行的政黨輪替,而是伴隨對生計與自由的威脅。
將政治對手視為生死仇敵的觀念,原本已是對民主的劇毒,在此情境下更會從抽象化為現實。
還有第三種可能,這段危險時刻終將過去。但《經濟學人》認為,這不會自動發生。柯克雖非民選官員,卻是保守派陣營的重要人物,他善於將主流右派的觀點以更吸引人的方式傳遞給年輕世代。
柯克的言辭有時帶有煽動性,甚至具冒犯性,但也正因如此,他在美國政治中的角色不容忽視。
《經濟學人》表示,最新民調顯示,美國人往往過於輕易地將政治對手視為縱容暴力的極端分子,而將自己定位為和平、理性的代表。
然而,柯克遇害後僅數小時內,川普僅針對左翼言論予以譴責,此舉進一步加深右翼陣營的既有觀感。與此同時,伊利諾伊州州長普利茨克(Jay Pritzker)在表達哀悼之餘,亦指責川普煽動暴力,無形中讓政治氛圍更加緊張。
《經濟學人》指出,民主的核心在於管理衝突。若要維持其運作,不僅需要同理心,更需要自我反省。
無論是散播「選舉被竊」的陰謀論,還是將對手一概貼上「極端分子」的標籤,皆會侵蝕制度基礎。
同樣地,若僅從柯克成千上萬小時的 Podcast 中擷取最具爭議的片段,並簡單地給他扣上「法西斯」之名,也無助於理解與對話。
《經濟學人》最後表示,人們常說,美國人需要更加認真傾聽對手的聲音,這無疑正確。但或許更重要的是,他們同樣需要認真反思自己所說的話,避免言辭成為撕裂民主的另一把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