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斯達克擬推「強監管2.0」 中企可能轉向「A+H+N」、SPAC與私募融資

Tag
交易所營運商那斯達克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提交一項備受矚目的提案,旨在提升市場流動性並保護投資者。
此提案被認為特別針對來自中國等「限制性市場」的企業,市場解讀為全球資本市場邁入「強監管 2.0 時代」的重要標誌。若獲批准,新規定將迅速實施。新規提出後,據陸媒報導,業界已思索多種應對方式。
根據提案,主要營運地在中國的公司若想在那斯達克上市,其公開募股 (IPO) 的募資金額至少需達到 2500 萬美元。這項門檻的恢復,源於那斯達克過去對特定市場發行人的要求。此外,所有新上市公司若依淨利潤標準申請上市,其公開流通股的最低市值將要求達到 1500 萬美元,較目前的 500 萬美元大幅提高。
提案也針對已上市但存在缺陷且市值低於 500 萬美元的公司,建議加快其停牌和下市程序。
那斯達克執行副總裁 John Zecca 表示,這些強化措施旨在確保標準與市場現實同步發展,並改善公開市場投資者的流動性。
此次規則修訂的背後,是那斯達克在審查交易活動後,觀察到與「潛在的『拉高出貨』(pump-and-dump) 騙局」相關的交易模式,特別是針對美國跨市場交易環境中出現的新興模式。
近期,一些市值較小、流動性較弱的中概股出現劇烈波動,甚至在短時間內市值蒸發,被普遍認為與跨境「殺豬盤」操作有關。
新提案對尋求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構成重大挑戰。業界分析,2500 萬美元的募資門檻將使大多數中小型中企無緣那斯達克。
陸媒指出,目前業界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種替代方案:
1. 多市場上市 (Multi-market listing):
- 模式:採取「A+H+N」或「H+N」模式,可能成為頂級中資企業的優先選擇。
- 案例:蔚來汽車在 2025 年 3 月成功登陸港股,同時保留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主板地位;百濟神州則更具開創性地實現了中美港三地上市。
- 優點:這種方式有助於風險對沖。如果美股監管收緊,香港股市或 A 股市場可以成為主要的融資來源;同時,維持美股上市地位也能繼續增強企業的全球影響力。
- 缺點:企業需要應對多個地區不同且可能複雜的監管要求。
2.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 合併:
- 模式:這種方式允許企業跳過傳統 IPO 的路演環節,直接與已上市的空白支票公司(SPAC)合併。它特別適合急需上市但難以達到傳統募資門檻的企業。
- 優點:SPAC 合併過程更為靈活。募資額度可以透過私募基金補充,不受那斯達克新設的 2500 萬美元最低募資要求限制;上市週期最短可縮短至 3 個月。
- 缺點:企業需要向 SPAC 發起方支付股份作為「資源費」;合併後,股價波動可能較大。
3. Pre-IPO 輪次擴容 (Pre-IPO round expansion):
- 模式:企業可以透過延長 Pre-IPO 融資鏈條,在上市前就積累足夠的資金,以滿足上市門檻要求。
- 缺點:這種分層融資結構可能較為複雜,並存在股權被過度稀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