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川普自以為關稅有效、在貿易上引領 結果卻「無人跟隨」

二戰後,美國長期倡導削減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推動全球貿易擴張,使世界多國隨之跟進,認同擴大貿易可帶來更大繁榮。然而,《紐約時報》指出,現任美國總統川普試圖逆轉這一歷史進程,但全球並未響應其高關稅政策,反正加強了與其他國家的貿易。
《紐時》指出,各國不僅未對其他貿易夥伴提高關稅,即便在握有優勢的貿易關係中,也拒絕追隨川普的貿易思路。
如,歐盟基本就未對美國進行重要報復,也未效仿川普,對低收入亞洲國家加徵關稅來「扶持」歐洲製造業。
《紐時》指出,川普的措施催生了與美國無關的降關稅談判。例如,韓國加深與東南亞的經貿合作,加拿大重啟與南美國家長期擱置的自貿協定談判。
包括印度與西班牙在內的國家,也積極擴大與其他夥伴的貿易,削弱美國戰略利益,讓盟友逐漸靠近其他競爭對手。
巴西總統盧拉甚至表示:「如果美國不想買,我們會找到新的夥伴。世界很大,大家都迫切希望與巴西做生意。」
《紐時》分析,其他國家仍沿著美國數十年前樹立的榜樣前行,因為審慎管理下的貿易仍能帶來繁榮。與此同時,川普政府卻背離這一全球共識,不僅損害美國經濟,也削弱美國全球領導力。
儘管川普首席貿易顧問格里爾(Jamieson Greer)曾撰文稱,政府正打造「新的全球貿易秩序」,但現實是,美國逐步脫離自己建立的貿易體系,而其他國家並未跟隨這一自我損害的政策。
世界貿易組織(WTO)報告就指出,川普關稅至今尚未導致「嚴重損害全球貿易的報復循環」出現。
川普關稅政策效果有限,其他國家未跟進
《紐時》指出,其他國家未跟進是因為川普高關稅政策並未兌現保護美國製造業的承諾。
自他上任以來,美國製造業就業崗位反而減少 2.8 萬個。雖然政府強調新建廠投資案例,但企業更傾向取消或延遲擴產計畫,美國「工廠建設支出」在川普第二任期前六個月持續下降,結束了拜登任內的快速增長期。
此外,川普以行政命令徵收關稅,缺乏長期政策穩定性,多項新關稅被聯邦上訴法院裁定違法,政府已上訴至最高法院。
同時,關稅還提高進口原材料與零部件成本,對美國本土製造商形成雙刃劍。
合理關稅仍有作用,但川普用錯?
《紐時》指出,如果合理運用,關稅可扶持新興產業、保護關鍵技術。部分美國貿易夥伴也利用關稅達成這些目的,但川普採取的是不加甄別的普遍加徵,造成問題。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Yale Budget Lab)估算,美國平均有效關稅已從川普上任初期的 2.5% 飆升至 18.6%,遠高於其他發達經濟體。
川普政府宣稱,這些關稅每年可帶來數千億美元收入,甚至高達 5,000 億美元,但實際負擔主要落在美國消費者身上,預計至 2027 年,每個家庭實際購買力將減少約 2,100 美元。
川普也曾辯稱,關稅可作為「棍棒」,迫使貿易夥伴讓步,擴大美國產品進入海外市場,並舉出與歐盟、日本及其他國家達成的協議作例證。
然而,《紐時》認為,至今其他國家仍堅持川普所否定的原則,並降低自身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