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海牙峰會拍板集體擴大防務 專家:世界形勢迎大變化 全球緊張情勢升高

在上月荷蘭海牙舉行的 2025 年北約峰會上,北約成員國一致承諾,2035 年將每年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 5% 用於核心國防需求及與國防和安全相關的開支。這項決定標誌著全球軍事投入進入新一輪擴張週期,國際安全情勢正變得愈發嚴峻。
在當前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激烈碰撞的大背景下,國防軍工的發展不僅關乎國家安全,也成為國家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定海神針」。
歷史早已證明,軍事實力是國家安全的基石。世界上第一台數位計算機 ENIAC 的誕生便與美國軍方密不可分。
二戰期間,為滿足計算彈道的需求,美國軍方出資支援研發,最終促成 ENIAC 於 1946 年在賓州大學問世。由此可見,強大的國防不僅守護國家免受戰火侵擾,更推動科技的持續突破。
因此,世界各個主要國家始終將國防建設置於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中國也不例外。
根據 Wind 數據顯示,從 2016 年至 2025 年,中國國防預算增幅基本維持在 6% 至 8% 之間,展現出穩定的成長態勢。即便在國內 GDP 成長率經歷波動的十年間,國防投入仍維持穩定上升,反映國家對國防建設的高度重視。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國防發展的重點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陸海力量,而是向空中領域快速傾斜。根據《World Air forces 2021》統計,截至 2020 年底,中國現役四代機數量僅佔 2%,但隨著「十四五」計畫的實施,未來幾年料將將新增 300 至 400 架先進戰機,總投入超過人民幣 2000 億元。這項數據清晰表明,空中力量的建設已成為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
以航空裝備製造龍頭企業中航成飛為例,2021 至 2023 年間,營收從 533.9 億元成長至 749.68 億元,年均複合成長率 (CAGR) 達 18.5%,歸母淨利從 18.5 億元增至 24.23 億元。這一成長速度遠超過 GDP 與軍費整體成長速度,充分反映了國家對空中力量的戰略投入與政策支持。
現代戰爭的形態已發生深刻變化,空中力量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以印巴衝突為例,中國製造的空警 500 預警機在 600 公里外即可偵測敵方軍用機,並將資料即時傳送給己方戰機。殲 10 戰機則依靠空警 500 提供的情報,低空隱蔽飛行,待接近目標後突然升空發射飛彈,迅速擊落敵機後再迅速隱匿。
這種「發現即打擊」的戰術使印度空軍在 5 月 7 日空戰中損失 6 架戰機,包括 3 架法國製的「陣風」戰機、1 架蘇 - 30、1 架米格 - 29 和 1 架「美洲虎」,而巴基斯坦方面零損失,最終迫使印度停戰。
此外,無人機正成為空中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無人機數量的大幅增加,可迅速消耗敵方防空資源,使敵方暴露於全面打擊之下,生存空間被大幅壓縮。
資本市場對此趨勢的反應同樣敏銳。航太 ETF(159227) 在 6 月 23 日至 6 月 30 日期間上漲超過 10%,背後是中航沈飛、中航成飛、航發動力等企業的股價持續走強,顯示市場對空中力量發展前景的強烈看好。
在科技與戰爭形態不斷演變的今天,空中力量的崛起不僅關乎國家安全,更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與戰略意志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