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實力大PK!哈佛報告:中美歐在5大領域較量 AI、半導體、量子技術成爭霸焦點

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世界格局,成為定義國家實力、經濟版圖甚至人類文明走向的關鍵因素,而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貝爾弗中心日前發布的《2025 全球關鍵與新興技術指數報告》則清晰呈現了這場科技競爭的全貌。
這份 70 多頁的報告,對全球 25 個主要國家在 AI、生技、半導體、太空和量子技術這五大核心領域的實力進行了精準量化評估,報告發布機構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在 1973 年創立,在國防、技術與戰略交叉領域成果斐然,這也讓報告極具權威性和前瞻性。
為衡量技術實力,報告團隊建構了創新性的技術指數體系。半導體被賦予 35% 的最高權重,凸顯其作為現代技術生態「心臟」和數位時代「石油」的基石地位;AI 權重為 25%,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倍增器;生科權重 20%,關乎國民健康、糧食安全及重邊界;太空技術權重 15%,在未來、國防和資源探索性目標方面僅重要;最後則是量子技術。
報告清晰勾勒出全球技術競爭格局:中美雙雄領跑,歐洲艱難追趕。
美國在所有領域位居榜首,強大的經濟實力、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獨特的公私合作模式是其領先的關鍵,但學術經費削減和政治極化問題正侵蝕其創新根基。
中國則穩居第二,在生物技術和量子技術領域進步顯著,在半導體和尖端 AI 模型上雖與美國有差距,但國家持續投入為未來突破積蓄能量。
歐洲整體排名第三,科學研究基礎深厚,但在半導體和太空技術領域落後,內部創新協同不足和法規限制是其面臨的挑戰。
日本、韓國和台灣則在半導體領域表現出色,英國與德國等國在細分領域有競爭力,但與中美差距明顯。
在 AI 領域,美國憑藉雄厚資源和科技巨頭領先,中國以數據和人力優勢快速追趕,歐洲則受限於分散生態和嚴格法規。
生技領域,中美差距最小,中國製藥生產規模和人力資本有優勢,美國在生物安全和基因工程技術上領先。
半導體技術方面,全球供應鏈複雜,美國等國占主導,中國受出口管制影響發展受限。
太空科技領域上,美國公私合營模式領先,但中國與俄羅斯在反衛星技術上有進展。
量子科技領域,中美歐三方角力,雖目前投資規模小,但未來潛力大。
報告最後指出,科技競爭雖激烈,但全球合作不可或缺。各國應平衡開放與安全,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做出明智的戰略抉擇,方能在科技競爭中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