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代工策略轉向轉型更難 台積電市占再進逼穩坐龍頭

據《MarketWatch》,在有報導稱英特爾 (Intel)(INTC-US) 可能不再對外部晶圓代工客戶提供其耗資數十億美元開發的製程技術後,英特爾股價周三 (2 日) 重挫逾 4%。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報導,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 (Lip-Bu Tan) 表示,該公司先進製程 18A 未能成功吸引新客戶,因此可能停止對外提供此項技術。這項策略調整可能導致英特爾認列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前任執行長季辛格 (Pat Gelsinger) 曾投入鉅資發展 18A 製程,試圖在代工市場與台灣的台積電 (TSM-US) 等競爭對手抗衡。
目前英特爾仍會將 18A 製程應用在自家產品上,並計劃今年稍晚開始量產採用該製程的「Panther Lake」筆電處理器。
但據報導,陳立武希望將更多資源轉向下一代 14A 製程,他認為該製程相較於台積電,對吸引像是輝達 (Nvidia)(NVDA-US) 和蘋果 (AAPL-US) 等大客戶更具優勢。
瑞穗證券分析師 Jordan Klein 在周三給客戶的報告中表示,此舉是英特爾擴展代工市場策略「又一個挫折」,意味著無法從非英特爾客戶那裡贏得市占和出貨量。
Klein 指出,雖然停止向外部客戶提供 18A 製程「對投資人情緒或短期來說,並非重大利空或大驚喜」,但這也「進一步說明了為何投資人仍不願買進該股」。
他補充,這項決策顯示英特爾的「轉型之路將更為艱辛,也會花上更久的時間」。但對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來說是「有利的價格與市占優勢」。
Klein said. 至於可能出現的減損,Klein 表示,「雖說不至於太糟」,但也顯示該製程「無法吸引非英特爾客戶轉頭離開台積電,代表技術並未展現競爭力或吸引力」。
Klein 指出,英特爾的新製程 14A 預計要到 2028 年才會進入量產,且他對英特爾能否達成時程目標持懷疑態度。另一方面,台積電預計在相近時程導入 1.4 奈米製程;而三星 (Samsung Electronics) 在該製程節點的量產進度落後,這也使他對台積電的長期看多觀點更為堅定。
儘管過去對英特爾持樂觀態度,Klein 現在表示,「即便英特爾股價已跌至目前水準,也不再認為該股具吸引力」。英特爾股價目前已較 2025 年 2 月創下的高點下跌 20%。周三為費城半導體指數中跌幅最大的一檔股票,其他個股大多上漲。
他寫道,「我看不到該股短期內有任何明確的利多或重新估值的催化劑。」
對於相關報導,英特爾發言人表示,公司不對「市場傳聞與臆測」發表評論。「正如我們之前所說,英特爾致力於強化產品路線圖、履行對客戶的承諾,並改善我們的財務狀況,為未來做準備。」
Klein 也表示,當談到 GPU 與 ASIC 的需求與放量時,台積電仍是「最大贏家」。但他也坦言,隨著台積電股價回到歷史高位,且第二季財報本月稍晚將公布,他對股價持續走高感到「有些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