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聚焦AI老藥新用 鎖定10年內專利到期藥物尋找潛力適應症

華安 (6657-TW) 聚焦 AI 老藥新用,總經理陳翰民今 (22) 日表示,將鎖定 10 年內專利到期且市場銷售表現佳的藥物,優先尋找罕病等競爭較小的藍海市場,且目前已找到數項具潛力的新適應症,預計今年將進一步推動商業合作模式。
陳翰民表示,目前利用 AI 技術篩選,並經過美國 FDA 核准上市的小分子藥物約有 1700 多種,而華安運用 PrimeKG、DrugBank、ChEMBL、PubChem 等大型醫療知識資料庫,結合陽交大語言模型與群聯 (8299-TW)aiDAPTIV 平台進行新適應症探索,並搭配自身藥物開發經驗,提供精準的 AI 藥物再定位解決方案。
華安指出,AI 可望突破傳統新藥開發冗長、高成本與低成功率等瓶頸,而 AI 開發新成分藥物,雖然能優化分子設計,使成功率提升 15 至 20%,但仍面臨數據與技術挑戰。相較之下,AI 驅動老藥新用,因已具安全資料,有助提升成功率 40%,可大幅縮短時程與降低成本。
陳翰民提到,公司鎖定 10 年內專利到期,且熱銷的藥物,並優先尋找如罕見疾病等競爭較小的藍海市場,而非擁擠的主流適應症市場。
至於商業模式與市場策略,陳翰民則表示,當 AI 篩選出具市場潛力的新適應症,完成初步驗證後,將相關 IP 優先授權給原廠,或者其他做相同適應症的國際藥廠,並收取授權金,初期授權金約 100 至 300 萬元,後續再根據臨床試驗與藥證進程進行分潤。
陳翰民認為,這樣的商業模式除開發成本相對低,同時可分散風險,並快速進入市場。同時,未來目標每年可有 10 至 12 個的候選新適應症,並透過細胞、動物或人體實驗進行驗證。
華安目前在 ENERGI 平台有多項候選藥物,包括治療糖尿病足潰瘍 (F703DFU)、異常性落髮 (F701)、靜脈潰瘍 (F703VLU)、表皮水皰症 (F703EB) 與巴金森氏症 (F705PD)。
其中 F703DFU 已進入美台三期臨床試驗,預計年底完成收案與解盲;F705PD 也已完成一期試驗收案。隨著臨床試驗與 AI 藥物平台進展順利,華安對未來發展保持高度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