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放量突破向上 陸股今開盤續揚 專家:還需要消化這些壓力

中國 A 股市場周二 (20 日) 迎來久違的放量上漲,三大指數集體收漲,今 (21) 日開盤續揚,市場交投情緒顯著回溫,滬深兩市成交額放大至 1.21 兆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近 20%,顯示資金活躍度提升。市場分析認為,此輪反彈具備多重驅動因素,
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表示,北向資金近期持續加碼金融、消費等權重藍籌,近 10 個交易日累計淨流入逾 300 億人民幣,為市場提供增量資金。此外,短線交易成本邊際抬升促使資金轉向中長期佈局,市場風險偏好呈現漸進式改善。更重要的是,市場風格正從防禦性類股向高位題材股切換,併購重組概念及 ST 族群單日平均漲幅達 4.7%,有效激活市場人氣。
儘管市場呈現突破態勢,機構對短期趨勢仍持審慎態度。優美投資總經理賀金龍表示,目前 A 股正處於「估值底」與「獲利底」的磨合期,滬深 300 指數本益比處於近十年 35% 分位,但企業獲利拐點尚未明確。
賀金龍建議投資人專注於三方面機會;政策驅動的內需修復主線,如家電以舊換新、新能源車下鄉;具備全球產業鏈優勢的製造業出海,特別是機械設備、汽車零件領域;以及高股息紅利資產的防禦價值。
富榮基金則強調,中美關稅暫緩期帶來的「搶出口」效應,加上貨幣政策寬鬆基調,今年第三季可能出現政策發力、外資回流、庫存週期回升的共振窗口。
專家也認為,市場後續關鍵在於量能支撐與外部環境變化。劉有華提醒,滬指 3350-3400 點區域累積著今年 2 至 3 月的套牢籌碼,若成交額能維持在 1.2 兆以上,指數可望挑戰 3500 點心理關口,反之若量縮至跌破兆元人民幣,恐將回測 3300 點技術支撐。
此外,6 月 12 日至 13 日的聯準會 (Fed) 會議將釋放重要政策訊號,目前芝商所 (CME)Fed 利率期貨數據顯示降息機率升至 78%,若政策轉向超過預期恐引發全球資本流動變局。
桓睿天澤總經理莫小城說:「這輪行情本質是企業獲利能力的價值重估。」醫藥族群的創新藥廠平均研發投入強度較三年前提升 40%,消費電子重量級企業海外營收佔比突破 65%,這些基本面改善正重構估值體系。
他並認為,目前市場處於多頭初期階段,短期波動不改中長期向好趨勢,投資人應聚焦企業核心競爭力而非短期波動,特別是在人口老化加速背景下,醫療健康、高端製造等領域具備持續成長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結構性分化仍在持續。根據 Choice 數據,周二漲停個股中,中小市值標的佔比達 68%,滬深 300 成分股平均漲幅僅 0.52%。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格局,既反映資金對確定性機會的追逐,也提示投資人必須警惕主題炒作風險。隨著今年首季財報披露完畢,業績兌現能力將成為下一階段行情分化的核心變數。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表示,從今年 2 月起中國股市與經濟預期形成正向循環,預計今年下半年至更長時期,A 股將呈現「指數穩、結構牛」特徵。他表示,在國際秩序動盪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穩定錨,資產重估進程剛剛啟動。中國相較於美國的貨幣政策空間、股票估值優勢及人民幣資產的配置價值,將吸引全球資本加大非美權益資產配置。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也分析指出,當前舊動能房地產對經濟拖累緩解,新動能製造業已形成正向拉動,今年首季經濟韌性明顯超過預期。政策層面,貨幣寬鬆與財政加碼空間明確,配合資本市場超常規逆週期調節措施,進一步鞏固市場信心。
張啟堯還建議投資人重點關注四大方向。一是以 AI 為代表的科技領域,強調生成式 AI 產業周期已進入業績兌現期;二是內需驅動的服務消費與新消費,包括美妝、文旅及智能家電等賽道;三是高股息紅利資產作為防禦性配置;四是黃金與軍工的避險屬性。
張啟堯認為,科技創新浪潮與消費升級雙輪驅動,將催生結構性機會。對於政策工具,他分析貨幣政策仍有降準降息空間,財政政策有望加大對新基建、民生領域的定向支持。
張憶東也指出,中國資產估值處於歷史低位,相較美股標普 18 倍本益比,滬深 300 指數僅 12 倍。隨著產業升級與消費復甦形成共振,資本市場將迎來長期配置窗口期,建議投資人把握「科技突圍」與「消費復甦」的雙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