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弈新戰場!大摩:美中在人形機器人產業分庭抗禮 美靠軟體陸有技術成本優勢

人形機器人產業正成為全球製造業的新焦點,昔日被視為「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的汽車工業,如今已將這一頭銜讓給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潛力更被摩根士丹利 (下稱大摩)(MS-US) 譽為「未來十年科技投資的最大主題」。
中國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旗下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今 (20) 日刊文指出,中國企業憑藉技術積累與成本優勢,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中國到 2050 年料將佔據全球人形機器人產量的近半壁江山。
人形機器人的價值正在從實驗室走向現實應用。今年五一假期,多地景區出現人形機器人導遊、外骨骼機器人協助登山等場景,顯示其已具備複雜環境下的實際操作能力。
特斯拉也宣布旗下 Optimus 機器人將於今年投入電動車生產,而中國企業宇樹科技的 G1 已將生產成本控制在 1.6 萬美元,遠低於特斯拉的同類產品。這一差距不僅體現在技術突破上,更顯示中國完整的工業鏈條對製造成本的壓縮能力。
大摩報告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可分三大核心環節:以 AI 晶片和軟體為主的「大腦」、執行器與感測器構成的「身體」,以及整合技術的開發商。中國企業在「身體」領域佔據 64 家企業中的 24 席,執行器零件生產商更佔到該環節的 25%。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在於產業協同效應。從新能源汽車到工業機器人,技術複用大幅降低了研發成本。
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累積已大幅領跑全球。過去五年,中國申請的相關專利數量達 5688 項,遠超過美國 1483 項和日本 1195 項。去年全球新發布的 51 款人形機器人中,中國企業佔 35 款,涵蓋工業生產、家庭服務等多元場景,而技術的快速迭代也推動應用場景擴展。
此外,成本優勢進一步鞏固中國地位。大摩分析指出,若特斯拉採用中國供應鏈,Optimus 生產成本可降至 2 萬美元以下,而中國的降本優勢讓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大眾消費市場成為可能。
中國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預測,車廠研發人形機器人的成本比傳統機器人企業低三分之一,這也是廣汽、小鵬等車廠紛紛投入上千億元布局該領域的原因。
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呈現中美分庭抗禮的態勢。在「大腦」環節,美國企業佔據 13 家晶片設計公司的主導權,而「身體」與「整合商」環節,中國企業分別佔 24 家和 10 家。
值得注意的是,三星成為唯一橫跨三大環節的企業,該公司收購韓國 Rainbow Robotic 公司後,正加速補足技術弱點。
不過,投資人對人型機器人產業的短期樂觀與長期擔憂並存。大摩預測,2030 年到 2034 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每年成長幅度有望超過 140%,但當前上榜的 64 家「身體」企業淨利總和僅 36.3 億元,顯示獲利模式尚未成熟。這種矛盾在執行器加工領域尤為明顯,16 家中國企業佔據該環節 25% 的市佔率,但多處於產業鏈中上游,利潤空間有限。
中國政府的戰略支持也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心劑。「十五五」計畫打算將機器人產業列為重點,全國已建成 127 個產業園區,地方政府產業基金規模逾 2000 億元。2024 年中央財政扶持資金達 387 億人民幣,較 2020 年成長 217%。
人才儲備同樣亮眼,中國機器人相關專業在校生突破 58 萬人,佔全球總量的 42%,全球前百前機器人學者中,中國學者佔 39%。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行業仍處於從 0 到 1 的探索階段,但中國龐大內需市場為技術迭代提供試錯空間。從今年春晚舞台上的機器人群舞到即將量產的汽車工廠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正在書寫新的產業史詩——這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國家製造業升級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