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打擊非法轉運!美國會提《晶片安全法》:強制企業在晶片植入位置追蹤模組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圖:REUTERS/TPG)
(圖:REUTERS/TPG)

美國國會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周四 (15 日) 提出了《晶片安全法案》,該法案要求美國商務部強制晶片企業在受出口管制的晶片中加入位置驗證模組,以確保這些晶片不會被非法轉運。

該法案由委員會主席 John Moolenaar、首席成員 Raja Krishnamoorthi 及其他六名兩黨議員共同提出。同時,共和黨參議員 Tom Cotton 也在參院提出了類似的法案。

這兩項法案的核心內容幾乎相同,要求商務部在法案生效後 180 天內,強制所有受出口管制的高效能晶片及相關運算產品,在出口、再出口或境外內部轉移前,配備能夠實現位置驗證等功能的「晶片安全機制」。該機制可透過軟體、韌體、硬體或實體方式實現,旨在防止這些晶片被中國等國家透過空殼公司或走私方式非法獲取,並用於軍事、監控或人工智慧等敏感領域。取得出口許可的企業如發現產品被轉移到未授權地點或被竄改,需立即向主管 BIS 的副部長報告。

法案也要求商務部在一年內完成是否需要引入額外安全機制(如反篡改、用途驗證、走私識別)的系統性評估,並在兩年內實施經評估認定為必要的附加機制。商務部每年需向國會提交機制有效性與更新建議報告,並被賦予核查晶片實際流向、維護記錄及要求企業配合報告異常情況的執法權限。

早在去年夏天,參議院撥款委員會就曾要求 BIS 評估在晶片中加入控制機制的可行性,但相關立法未能通過。去年 8 月,一名商務部官員對「晶片內嵌控制機制」的技術可行性提出疑問,指出即使技術上可行,也需評估是否會影響美國產晶片的市場競爭力。

在拜登政府任內,美國商務部採取了對全球受控晶片進行總量控制和分配的策略,設定了一個剛好夠用的 GPU 數量,以迫使轉運國自我約束。而川普政府則對此表示不滿,認為這種做法可能會削弱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提出了三條腿走路的策略,包括要求轉運國與美國簽署出口管制協議、發布行業指南加強企業審核以及推動國會立法要求芯片製造企業在芯片中植入位置追踪模組。

眾議院版本《晶片安全法案》的主要推手之一是來自伊利諾州的眾議員 Bill Foster,他是一名物理學博士,曾在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擔任高級物理學家。他強調,給受控晶片裝上「數位韁繩」的方案在技術上已相當成熟,實現起來並不困難。

2024 年 1 月,新美國安全中心的研究員 Tim Fist 曾撰寫報告,詳細闡述了晶片位置追蹤的實現機制,建議為 AI 晶片設計靈活的治理機制,核心是安裝「安全模組」以確保晶片使用經過授權的韌體和軟體。這種模組能夠遠端驗證晶片狀態,強制定期更新以修補安全漏洞,並控制晶片是否可用,有效執行出口管制。

具體措施包括操作許可證防止晶片非法使用、位置驗證、使用驗證和使用限制等。這些機制允許監管機構對晶片實施存取限制和性能調整,確保晶片不被用於敏感用途。 Tim Fist 也建議白宮發布行政令,成立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主導的跨部門小組,負責在所有受出口管制的資料中心 AI 晶片中加入治理機制。

儘管技術上可行,但缺乏現成的法律依據,國會兩院同時推動法案,旨在給予美國商務部法律授權。然而,這項法案可能會對英偉達等企業的業務造成影響,因為一旦晶片銷售出去,企業將無法掌控晶片的後續用途,客戶也可能不願意購買內建監控機制的晶片。

在商業市場中引入位置驗證機制,可能會導致人們對美國市場的不信任,為中國國產晶片帶來機會。儘管《晶片安全法案》技術上具有創新性,但其潛在副作用值得關注。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