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中東!千億美元科技投資風暴 中美AI產業鏈新戰場 力求鞏固AI四大支柱

近日,美國總統川普率領近三十位科技領袖訪問中東,與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等國簽署了總額高達千億美元的前沿技術協議。這次訪問不僅強調了美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領導地位,也反映出其對中國崛起的深切擔憂。
在此次訪問中,科技巨頭如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和 OpenAI 執行長薩姆 · 奧特曼(Sam Altman) 等人均參與其中,簽署了涵蓋人工智慧晶片、航空和通訊等多個領域的協議。
馬斯克在沙烏地阿拉伯 - 美國投資論壇上提出了未來科技的願景,強調人形機器人將引領生產力革命,可能使全球經濟擴大十倍。他表示,每個人都將希望擁有個人機器人,並表示這種自動化將帶來普遍高收入,消除貧窮。
同時,黃仁勳宣布輝達 (NVDA-US) 將向沙烏地阿拉伯的 AI 新創公司 Humain 提供 18,000 塊頂級 AI 晶片,為其新資料中心專案提供支援。他指出,AI 技術將成為國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強調沙烏地阿拉伯豐富的能源資源將為 AI 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此外,OpenAI 也在積極推動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AE) 建立資料中心的計畫,這將成為其「星門」專案的一部分。UAE 投資基金 MGX 參與了 OpenAI 的融資,顯示出中東國家在全球 AI 產業鏈中的重要性。
根據紅杉資本合夥人 Konstantine Buhler 的分析,AI 實力的競爭依賴於算力、能源、數據和演算法四大支柱。美國在高階 AI 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以及與中東國家的合作,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 AI 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力。
然而,中國在 AI 領域的崛起也不容小覷。經濟學家 Jeffrey Sachs 指出,美國對中國的擔憂不僅基於軍事考量,更是因為中國在經濟和技術上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市場潛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正在吸引全球的關注,尤其是在 AI 領域。
面對美國在全球的科技佈局,中國既面臨挑戰,也擁有機會。美國對高階晶片的限制政策對中國的 AI 產業發展帶來困難,但中國豐富的數據資源和市場潛力為本土 AI 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自主研發晶片和建立完整的 AI 產業鏈,將是中國突破技術封鎖的關鍵路徑。
總體而言,川普的中東之行不僅是為了爭取投資和商業機會,更是美國透過科技外交維護在全球 AI 競爭中領先地位的重要舉措。在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遷和疫情防治等領域,中美兩國在 AI 技術上的合作將顯得格外重要,超越零和思考將是未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