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進行中?全球外匯儲備美元占比創新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 (IMF) 的數據,美元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總額中的占比正在逐漸下降,被澳元、加元、人民幣和韓元等非傳統貨幣,甚至是黃金所取代。
IMF 官方外匯儲備貨幣組成 (COFER) 最新數據顯示,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的比例,已從 2000 年前後的高峰期逾 70%,下降到 2024 年底的 57.8%,創下 1995 年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準。這種趨勢反映了各國央行和政府對美元資產的逐步多元化。
經濟學家 Barry Eichengreen 指出,這一轉變顯示,美元的「過度特權」在多極世界中是不可持續的。
與此同時,美國債務不斷累積,以每 3 個月約 1 兆美元的速度增加,長期可持續性令人擔憂。IMF 數據顯示,美國的債務與通膨挑戰已達到約 135% 的水準。
美國政府債務利息支付已成為聯邦預算的第二大開支項目,預計到 2030 年可能超過每年 1 兆美元,這威脅到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地位的可持續性。
面對系統性不確定性,各國央行採取了更具防禦性的姿態。其中最突出的應對策略是黃金儲備的累積。世界黃金協會報告稱,2023 年全球央行的黃金購買量創下 1136 公噸的紀錄,是近代史上最積極的收購期之一。
波蘭、土耳其、印度和巴西等多國都大幅增加了黃金儲備。土耳其央行報告稱黃金現占其總儲備的 45%。各國央行將黃金視為戰略資產,因為它沒有交易對手風險、不易被凍結或制裁,並且在貨幣過渡時期具有歷史表現良好的特點。
許多央行現在選擇將部分黃金儲備存放在國內。中國也系統性地增加了黃金儲備,從 2020 年的 1,948 公噸增加到 2024 年的約 2,300 公噸。截至 2024 年 12 月,俄羅斯持有的黃金約占其外匯儲備的 32%。
除了黃金,各國 (特別是中國) 也在尋求美元以外的替代方案。例如,中國已系統性地減少了美國國債持有量,轉而增持黃金和機構債券。中國也透過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一帶一路倡議和數位人民幣的發展來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