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誰挺得過?兆豐董座:就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銀行業正面臨2大挑戰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一變再變,無論哪一產業受衝擊,金融業都站在海嘯第一排,兆豐金控 (2886-TW) 暨兆豐銀行董事長、身兼銀行公會理事長、金融總會理事長的「金融一哥」董瑞斌今(13 )日強調,銀行目前正面臨資本適足率及風險分配兩大課題,在發展業務時尤需加強管控。至於產業是否能承受衝擊,他認為,主要關鍵在於廠商是否具國際競爭力,此外,紅色供應鏈的傾銷是產業另一挑戰。
兆豐金日前公布今年 4 月份的獲利呈現衰退,董瑞斌坦言,其實很多銀行業從三月份的獲利數字即可看出受到,4 月份衝擊更明顯,幾乎所有銀行及壽險業都難倖免,主要來自美國對等關稅所造成影響。
董瑞斌指出,目前美中兩國雖有暫緩 90 天的協議,若在這段期間有進一步更正向的發展,關稅風暴或會因此趨於收斂;但風險仍不可忽略,主要根據川普個人過去的行徑,其政策擺盪、不是非常穩定,「隨時都有新的狀況出現」,且美中兩國也不見得就此完全消弭歧見,後續仍要密切注意最新動向。
不只金融業,關稅對許多產業也造成影響,董瑞斌認為,主要關鍵在於廠商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若有國際競爭力,即有能力將關稅造成的價格上漲轉嫁給買方,最終由消費者吸收。若競爭力不足,則可能面臨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的情況,而不同的業別和產品,受到的影響也不同。
董瑞斌提到,銀行業目前面臨資本適足率及風險分配課題,是銀行發展業務時需加強管控之處,但非單為關稅事件而來,而是平日就在規劃之內的工作,考量風險,要對某些行業要「稍微踩個煞車」,放緩業務或貸款;對於需要發展的產業,就要協助促進業務或貸款。
董瑞斌強調,長期來看,川普採取關稅,或挑戰「匯率操縱國」等方式,並不能根本解決美國自身產業結構及勞動條件等問題。此外,台灣的傳統產業受到中國過剩產能及低價傾銷的衝擊,這也與國際競爭環境息息相關。
董瑞斌舉例,譬如石化業、面板等受中國低價傾銷的競爭,這些產業無論規模大小,即連規模最大的台塑,也都難逃紅色供應鏈的衝擊,受創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