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中國巨頭搶攻AI眼鏡:小米阿里字節入場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巨頭搶攻AI眼鏡:小米阿里字節入場(圖:shutterstock)
中國巨頭搶攻AI眼鏡:小米阿里字節入場(圖:shutterstock)

中國 AI 眼鏡市場正迎來劇烈的變革,特別是隨著科技巨頭如小米 (01810-HK)、阿里巴巴 (09988-HK)、和字節跳動的進場,留給小型企業的空間似乎愈來愈少。

大陸科技媒體報導,深圳華強北作為電子產品的風向球,AI 眼鏡已悄然成為繼耳機、手錶、無人機之後的第四大標準品。在華強北的線下賣場,約 80% 的手錶攤位開始展示 AI 眼鏡,甚至出現了專門銷售眼鏡的百坪店面。

這股熱潮不僅限於線下,眾多 VR/AR、AI 新創公司、網路巨頭和終端大廠紛紛入局,資本市場也推波助瀾。不少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25 年將成為中國 AI 眼鏡的元年。

目前市場上已有近 70 家廠商正在開發 AI 眼鏡。然而,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是,不帶顯示功能的 AI 眼鏡戰局將在兩年內結束。他們預計未來市場可能會走向贏家通吃,最終能存活的品牌可能不超過 5 家。

一場關於 AI 眼鏡是否會重蹈智慧音箱覆轍,陷入價格戰並導致大多數廠商虧損的大討論,正在科技界激烈上演。

小米為當前焦點

提及大廠入局,當前焦點無疑是小米。小米預計在 5 月發佈、6 月開售其 AI 眼鏡,這使其成為手機大廠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進入 AI 眼鏡領域的廠商。考量到小米一貫的「性價比」標籤,其給中小廠商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傳聞小米 AI 眼鏡的潛在售價為人民幣 1499 元。從供應鏈資訊來看,小米在硬體方面選擇了眾多「果鏈」頂級大廠。

在核心晶片部分,小米可能採用高通 AR1 + 恆玄 2700 的雙芯組合,這與目前 Meta、雷鳥、閃極等單一 SoC 晶片方案不同。雙芯方案在性能和續航上各有優勢,但也面臨系統協同、演算法最佳化等技術挑戰,這些門檻讓許多小廠望而卻步,而小米憑藉其在 IoT 系統(Vela)和手機作業系統(HyperOS)上的經驗,在這方面具備優勢。業界認為,小米的「野心」在於打造一款能大幅超越 Meta 產品、並與小廠形成明顯技術壁壘的 AI 眼鏡,重新樹立行業「標竿」。

小米 AI 眼鏡的硬體成本預計約 177.5 美元(約合人民幣 1290 元)。結合小米不高於 5% 的綜合硬體淨利率保證,1499 元的定價並非不可能。許多業內人士認為,若小米將價格定在 1499 元,這將是「絕殺」。例如,現怒喵科技 CEO 李楠便指出,這個價格會直接封殺其他採用高通 AR1 方案廠商的生存空間。例如,目前採用單一高通 AR1 方案的雷鳥 V3 售價為 1799 元。從產品力和價格來看,小米 AI 眼鏡似乎將成為中小玩家難以跨越的「大山」。據報導,小米 AI 眼鏡由手機團隊主導研發,與手機的深度整合將是必然。

多家巨頭環伺

除了小米,還有華為、字節、阿里、百度等多家科技巨頭預計在 2025 年推出 AI 眼鏡產品。華為的音訊眼鏡已迭代多年並與 GENTLE MONSTER 合作成熟。阿里巴巴也被爆出可能推出兩款 AI 眼鏡,一款帶顯示,一款不帶顯示。傳聞阿里可能透過「天貓精靈」品牌推出名為「哇哦 AI 智慧眼鏡」的產品,目標在雙 11 開售。其配置可能採用高通 AR1 + 恆玄 2800 雙芯方案,搭載索尼 1200 萬像素攝影機,由立訊精密代工,目標出貨量高達 40-50 萬台。阿里巴巴還投資了 AR 眼鏡品牌致敬未知,該公司已與寶島眼鏡母公司星創視界合作推出聯名 AI 運動拍攝眼鏡,並將在線下門店發售。

巨頭的優勢顯而易見:強大的技術實力,能夠駕馭雙晶片方案並進行定製化開發。例如,Meta 眼鏡之所以體驗較好,部分原因在於使用了定製版的高通 AR1 晶片。小米等巨頭能與頂級供應鏈廠商聯合研發。此外,巨頭在硬體、軟體及生態聯動方面也獨具優勢。字節跳動的抖音、騰訊的微信等平台在內容生態整合上潛力巨大。小米則可將 AI 眼鏡與手機、車機、米家生態聯動,形成獨特壁壘。華為憑藉手機、車機和鴻蒙智家生態也有與 AI 眼鏡聯動的潛力。

面對巨頭環伺,AI 眼鏡新創企業的生存之路充滿挑戰。從晶片方案、硬體定製、軟體演算法到作業系統層面,小廠都難以與大廠抗衡。部分廠商嘗試聚焦垂直領域,從細分市場切入,避開大廠鋒芒。例如,針對特定人群(學生、Vlogger、職場人士)或特定場景(如騎行)開發差異化功能。然而,打造有價值的差異化 AI 應用場景並不容易。另一條路是與巨頭在解決方案或通路方面合作。

從技術角度看,隨著行業成熟,更多低成本、高性價比的晶片方案可能湧現,為中小企業帶來機會。當前,一些企業採取「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先從方案入手,找到客戶形成收入,再逐步發展整機。

2025 或成關鍵年

AI 眼鏡賽道的格局如何演變尚無定論。已發佈產品的玩家普遍持積極態度,認同手機大廠更有機會做好 AI 眼鏡,但也看到了自身的機會點。

雷鳥創新 CEO 李宏偉認為,AI 眼鏡方向更適合大廠或與手機強相關的廠商,而 AR 整機 + 生態賽道有顛覆式創新的巨大機會,對未來保持樂觀。閃極科技 CEO 張波也認為手機廠商最有實力,尤其在晶片端和影像積累方面。他指出,手機廠商做 AI 眼鏡可能是防守策略,而智能眼鏡廠商則旨在做獨立於手機之外、形成差異化體驗的產品。影目科技聯合創始人呂一飛則認為機會均等,但未來市場可能容納的玩家數量會收攏。

分析師的看法不一,但普遍認為競爭會加劇,告別「百鏡大戰」是共識。Omdia 高級分析師林麟預計,未來可能是一個「贏家通吃」局面,存活品牌不超過 5 家。但也有聲音認為,AI 眼鏡作為具有強烈個性化屬性的「眼鏡」,需要豐富多樣的產品,類似耳機市場,除了大品牌,眾多中小品牌仍有生存空間,一兩家公司難以吞下整個市場。

AI 眼鏡市場的火爆有目共睹,但行業技術迭代速度快,玩家們都擔心「掉隊」。沒有顯示功能的 AI 眼鏡戰局可能在兩年內結束。然而,AI 眼鏡本身仍面臨技術挑戰、滲透率低,且目前多數依附於手機,尚未成為獨立入口裝置。AI 眼鏡是否真的能「賣爆」,至今仍是未知數。儘管巨頭入場帶來壓力,但行業仍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關鍵在於把產品和實際體驗做好,共同做大市場。

從市場資料來看,AI 音訊眼鏡目前佔據主導地位,但 AI 拍攝眼鏡份額正在迅速上升。AI+AR 眼鏡被視為最終形態,但面臨續航、空間感知等技術難題,許多產品更像是顯示器的替代品。

AI 拍攝眼鏡因價格親民且功能提升,有望成為今年的市場新寵,可能作為向 AI+AR 眼鏡過渡的產品長期存在,但最終會被取代。AI+AR 眼鏡要成為下一代計算平台,必須解決獨立運行和續航問題。電池技術突破被認為是關鍵。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