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華人科學家在美再遭系統性排查 75%學者萌生去意

鉅亨網新聞中心
華人科學家在美再遭系統性排查 75%學者萌生去意(圖:shutterstock)
華人科學家在美再遭系統性排查 75%學者萌生去意(圖:shutterstock)

據大陸《財經》雜誌報導,在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的幾個月裡,在美華人科學家和學生受到更嚴厲的審查。儘管美國司法部已於 2022 年叫停「中國行動計畫」,但在美華人科學家仍處在這一行政措施帶來的冤案陰影下,而新一波的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約談、簽證審查和聯邦撥款凍結已經再次針對他們。

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日前針對科學研究人員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有 75% 的科學家正考慮搬離美國。參與調查的 1200 多名科學研究人員中,約 690 名博士後研究人員裡有 548 人表示正考慮離開美國,占比約 79%。

而在受訪的 340 位博士生中,有 255 人有同樣的離美意向,占比 75%。許多科學研究人員的生活因此被打亂,他們重複查詢關鍵經費的申請狀態,隨時準備離開。

人們擔憂,在川普第二任期下,以打擊經濟間諜、保護知識產權為藉口,對華人專家學者進行騷擾、迫害的「獵巫行動」又將捲土重來。前堪薩斯大學化學教授陶豐是第一個在「中國行動計畫」中被起訴的華裔學者,他去年夏天所有罪名都被推翻。日前,陶豐起訴了前雇主不當解僱,指控堪薩斯大學替聯邦調查人員對他進行非法監視,並在刑事訴訟結束前將他解僱。

多位美國科研人員對《財經》表示,川普政府針對科學家群體的行動有些完全不講道理。自中美關係緊張以來,以「中國行動計畫」為核心的「迫害行動」一直沒有停止。過去兩個月來,中國在美科研人員遭美國執法機關問詢的案例數量升高,主要調查其過去與中國研究機構的合作關係或聯繫,導致科學家社群普遍感到不安。

報導稱,這種不安情緒已促使許多學者考慮離開美國。最近的案例是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計算機科學教授王曉峰。 3 月 28 日,FBI 特工突擊搜查了王曉峰的兩處住所,幾小時後,校方在未給出任何解釋的情況下將他解僱。王曉峰的妻子也失去了在印第安納大學的工作,同樣未被告知原因。

王曉峰夫婦均為中國公民,擁有美國永久居留權,其代理律師表示兩人均未被指控犯罪或被警方拘留。王曉峰事件迅速引發學術界擔憂。這位知名的網路安全專家已在這所學校工作 20 年,媒體報導稱他在成為政府搜查令和毫無根據的學術不端指控的最新受害者後,已接受了新加坡某大學的職位。

調查發現,2010 年至 2021 年期間,總共有將近 20,000 名華裔科學家離開了美國。在這十多年中,每年離開科學家的數量穩定成長,從 900 名增加到 2,621 名,幾乎增加了 2 倍。在美國司法部於 2018 年實施「中國行動計畫」後,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比之前增幅加大,達到了 75%。其中三分之二的科學家去了中國。

離開的科學家涉及不同領域,其中遭遇最嚴重出走的是生命科學領域,僅在 2021 年一年,就有超過 1000 名該領域的科學家離開美國。根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的數據,「中國行動計畫」啟動三年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被告被定罪,顯示其起訴成功率較低。

與川普第一任期不同的是,不只是華裔科學家,整個美國科學界都籠罩在不安和惶恐中。

作為川普政府重塑高校政策的一部分,美國科研資助機構迄今已凍結或取消了至少 60 億美元的頂尖大學研究經費和合同,在美國科學界引發寒意。

即使是諾貝爾獎得主也受到影響,美國生物化學家戴維貝克的 15 名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也因科研經費大幅減少而考慮離開美國。資金大幅縮減領域廣泛,即使是政治上沒有爭議的研究方向,包括阿茲海默症和癌症也受到了影響。

即使沒有研究經費的擔憂,美國的言論自由環境和政治走向也讓許多學者擔憂。美國多名學者決定離開美國赴他國任教,美國學術界正醞釀一股「出走潮」。 

「學術逃亡」不僅限於華裔學者,例如耶魯大學法西斯主義研究專家賈森 · 斯坦利以及歷史學教授蒂莫西 · 斯奈德和馬茜 · 肖爾夫婦都選擇前往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任教。他們對川普政府大幅削減科學研究和乾預學術自由表示擔憂。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