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美債危機背景下 黃金再成為全球避險追逐標的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半個世紀後,黃金再度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焦點,在多重因素推動下,價格屢創歷史新高,甚至一度逼近 3500 美元 / 盎司。這種高漲的需求甚至導致全球範圍內出現實物黃金的供應緊張。
據大陸《財經》雜誌報導,這波「黃金盛宴」的背後,暗含著一場潛在的美元危機和日益加速的去美元化趨勢。專家指出,美國經濟衰退的陰霾、川普政府再度加徵關稅對長期形成的國際秩序造成的衝擊,引發了國際社會對美元及美債信用的擔憂。市場因此將目光轉向非美資產,黃金再被熱捧。
有分析直言,國際金價升至歷史高點,顯示出一種根本性的「去美元化」趨勢,即並非轉向其他法定貨幣,而是轉向黃金。川普試圖透過關稅重設國際體系,卻可能無意中將國際體系推回黃金本位制的方向。
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遭動搖
這場由關稅引發的最初貿易衝突,正演變成一場更危險的「資本衝突」,可能動搖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
過去幾十年,全球貿易和貨幣體系形成了美國透過貿易逆差輸出美元、其他國家將美元再投資回美債等資產的循環。
然而,關稅改變了這個邏輯起點。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警告,當下發生的遠比關稅重要,全球正經歷一次一生僅見的貨幣、政治和地緣政治秩序的系統性崩潰。在這種不確定的世界中,黃金被視為少數確定的資產。
全球央行購金潮
全球央行的大規模購金行動是推升金價的關鍵力量之一。自 2022 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全球央行年均購金量超過 1000 噸,是前十年的兩倍多。尤其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央行購金加速,2024 年第四季度購金量高達 333 噸。這將央行在黃金市場的佔比推升至四分之一的高位。
報導認為,央行囤金潮湧現的背後,是全球共識在世界秩序重構聲浪中迅速達成。新興市場國家是主要的推手。他們增加黃金儲備的主要動機是應對地緣政治風險並實現外匯儲備多元化。俄烏衝突後,美國及其盟友凍結俄羅斯外匯儲備的舉動,讓一些國家意識到在現有國際貨幣體系中最安全的美國國債,可能並不如想像中安全。
一些與美國關係面臨不確定風險的國家,正進一步增加黃金儲備。部分已開發國家央行也將黃金視為「戰略對沖」資產,以應對美元超發、債務危機和通膨。
這也被看作是對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流動性氾濫的一種矯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進入信用本位時代,為刺激經濟,歐美多國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和疫情後「大放水」並大幅舉債。然而,貨幣信用本位的問題逐漸顯現。從 2020 年到 2024 年,美國廣義貨幣(M2)餘額增長超 36%。從 2008 年到 2025 年,美國國債總額從 10 萬億美元增至 36 萬億美元。特里芬悖論指出,美國擁有的「過度特權」是不可持續的。
在此背景下,央行對黃金的需求預計不會輕易下降。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調查,29% 的受訪央行計劃在未來 12 個月內增加黃金儲備,創下 2018 年來最高水平。高盛預測,各國官方部門積累黃金儲備的趨勢將持續超過三年。
散戶及機構投資者加入
除了央行,散戶和機構投資者也加入了這場「淘金熱」。在美國經濟衰退陰霾下,金融市場對黃金的需求愈發旺盛,形成了高金價吸引投資者、投資者再推高金價的螺旋。特別是在亞洲市場,投資者追捧黃金的邏輯更偏向於長期的「逆全球化、去美元化、外儲換錨」等因素。
全球黃金 ETF 在 2024 年迅速擴容,總規模達到 3450 億美元的峰值。中國國內黃金 ETF 也增長顯著。投資者的熱情對黃金實物供給提出了挑戰,甚至一度釀成「擠兌風暴」。
美債波動及美元疲軟
與黃金狂飆形成對比的是美元和美債的異常表現。儘管金價一路狂飆,但被視為傳統避險資產的美元和美債卻意外走弱。美元指數今年以來下跌超過 7%,創下多年來最糟糕的年度開局。美債市場也出現劇烈波動,30 年期美債殖利率一度創下 1987 年以來最大單周漲幅。
金價上漲而美債價格意外疲軟的反常現象,除了反映經濟衰退預期,更釋放出對美國債務的隱憂以及資本外逃的信號。專家認為,與往常危機時不同,投資者正在拋售美元和美債,美元資產的吸引力與美債的安全性遭到了市場質疑。外資官方部門和私人投資者都在淨賣出美債,而這與增持黃金互為鏡像。
美元疲軟和美債市場波動,直接指向了關稅政策引發的美元信用問題。雖然美國財政部長為美元辯護,重申政府對強勢美元的支持,並認為美元仍是全球儲備貨幣,但愈來愈多的質疑正在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