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紐約時報:川普關稅決策反覆 部分美國官員私下承認誤判中國反應

鉅亨網新聞中心
川普關稅決策反覆 報導:部分美國官員私下承認誤判(圖:shutterstock)
川普關稅決策反覆 報導:部分美國官員私下承認誤判(圖:shutterstock)

在經歷了數周對貿易夥伴,特別是中國的強硬姿態和局勢升級後,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決策出現了軟化跡象。

據《紐約時報》報導認為,這種「遭遇現實」的過程,生動地展現了採取極端強硬路線所帶來的政治和經濟成本。川普在關稅問題上的「膽小鬼眨眼」,以及他隨後撤回威脅解僱聯準會主席的舉動,都顯示出其決策受到了多重複雜因素的影響。

報導指出,在經濟層面,促使川普改變態度的關鍵壓力源之一來自美國大型零售商的警告。包括 Target 和 Walmart 在內的高層執行官明確表示,如果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 145% 的關稅,美國消費者將在短短幾周內面臨物價顯著上漲,和商店貨架空蕩的窘境。

市場的不穩定性也是一個重要考量。自川普上任以來,標普 500 指數已下跌 10%,且在他威脅要解僱聯準會主席後,市場出現了拋售。財政部長也體認到局勢的嚴峻,正在尋找避免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的「退路」。批評者認為,政府的「極端要求」直接導致了市場的不穩定和判斷失誤。

川普最初似乎認為,透過徵收懲罰性關稅,就能迫使全球企業在美國設立工廠,回歸一個他眼中的黃金時代 (1870-1913 年),當時關稅是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但他最終發現,現代的全球供應鏈遠比他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此外,在評估對手方面也出現了誤判。《紐約時報》報導稱,一些川普政府官員私下承認,他們並未準確預測中國的反應。川普似乎預期中國會因為龐大的對美出口量而首先「乞求」關稅減免。

然而,中國採取的策略是等待川普「吃下自己種下的苦果」,並感受痛苦。川普想像中的習近平來電並未發生,而他不願意首先致電也顯示出一種「絕望」。中國減少對美國商品的依賴,建立強大供應鏈,投資先進技術,並擁有美債和稀土出口管制等「籌碼」,這意味著美國不太可能將中國「逼入死角」。

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史學家 Nicholas Mulder 認為,相較於 2017 年川普首次挑起關稅爭端,中方此次準備更加充分,「他們多年來一直在為(可能出現)進一步升級的貿易戰做準備。」他補充稱,如今中方的承受力更強,也更有能力應對這種升級的貿易戰。

長期研究中國貿易政策的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Elizabeth Economy 進一步補充說,川普團隊似乎忽略了中國報復工具的深度、中國對美國的經濟槓桿,以及習近平將美國作為中國國內經濟問題替罪羊的能力。

在政治層面,維持強硬立場付出了政治代價。儘管面臨退讓,白宮方面辯稱,其採取的「極端」姿態實際上是一種戰略手段,目的是迫使其他國家與總統展開談判。他們表示,重新塑造全球貿易體系以符合美國意願需要時間。

但專家觀察到,這場「懦夫賽局」反而提升了習近平在中國國內外的地位,而美國的表現則顯得「不知情且漫無目標」。同時,其他大國,如俄羅斯和伊朗,也在密切關注中國如何應對美國的壓力,並試圖從中尋找川普可能表現出軟弱或能考驗他極限的跡象。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