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成董事改選首見外資股東「11搶7 」王亞倫強調「目的非爭經營權」

機殼廠可成 (2474-TW) 今年將進行董事改選,首見 1% 外資股東身分提名董事人選名單,包括 1 席一般董事及 3 席獨立董事,身為外資股東之一的王亞倫表示,此次為台灣首次外資股東行動主義,且爭取董事席次目的是監督,並非爭奪經營權。而可成於昨 (17) 日晚間發布聲明澄清。
可成今年董事改選將選出 4 席董事與 3 席獨立董事,一共 7 席董事,除了公司派提名的 7 位候選人外,以新加坡 TIHIM 執行長王亞倫為首的 1% 外資股東,也提名 4 位候選人,形成「11 搶 7」的局面,同時也是國內首度出現外資出面卡位董事會的案例。
王亞倫表示,此次為台灣史上第一個外資股東行動主義,歷經三年,外資股東加入後,去年現金股利提高至 15.5 元,而庫藏股的實施執行率也自原有的 6 成提升至超過 9 成,身為股東感到欣慰。
王亞倫進一步提到,日本與韓國外資股東行動主義已行之有年,且相對成熟,認為可借鏡日韓經驗,使外部股東的多元聲音可以被聽見,並再次強調,參與董事改選並非爭奪經營權,而是輔佐與監督,加速達成公司轉型的目標。
針對中資疑雲,王亞倫也澄清「TIHIM 不是中資」,從過去開始投資可成,包括金管會、保管銀行中國信託都已經做過背調證明。
王亞倫指出,此次提名的人選,完全依照可成近年規劃所需,包含轉型領域、醫療生醫、半導體科技、東南亞人脈、多角化布局等,且候選人中有唯一會計師及唯一律師,可協助公司達到國際化的公司治理。
然而,可成針對 1% 外資股東 TIHIM 發布的訊息,發出聲明澄清,指出「股東行動主義」純屬包裝,與公司轉型成效毫無關聯。
可成表示,TIHIM 指稱在其加入後,使股利發放創新高,且將自有資源所執行的庫藏股政策列為其 KPI,認為 TIHIM 誤導投資人。可成表示,2024 年調升股利,主因為營運成果穩健,每股純益達 19 元,加上對資本結構與股東報酬長期策略的持續落實,與 TIHIM 所言無因果關係。
另外,可成指出,TIHIM 所提名的董事及獨立董事候選人雖擁有財務或法律背景,但可成候選人缺乏與公司所處的高度技術密集相關的實務經驗,也未曾參與與公司業務相符的營運或併購案,且公司目前處於轉型關鍵階段,包含電子精密製造、醫療、半導體及航太四大領域,認為 TIHIM 所提名的候選人無法勝任董事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