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撕裂全球汽車鏈 各家車廠都在劫難逃

美國總統川普於 3 月 26 日及 4 月 2 日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將對所有進口汽車及關鍵零組件徵收 25% 的關稅,並針對貿易夥伴加徵 10% 的「最低基準關稅」,其中汽車商品明確加徵 25% 關稅。此舉如同在全球汽車產業投下震撼彈,引發各國政府、汽車製造商及消費者的廣泛關注與擔憂。
美國白宮聲稱,外國汽車產業在不公平補貼和激進產業政策的支持下得以擴張,導致美國本土生產停滯不前。數據顯示,美國獨資汽車產量占比從 1985 年的 97% 下降至 2024 年的約 50%,汽車零組件製造業的就業崗位也大幅減少。
此外,美國在汽車及零組件貿易上均存在高額逆差,2024 年汽車貿易逆差高達 1848.4 億美元。
川普政府認為,加徵關稅是減少或消除對美國國家安全威脅以及實現經濟目標的有效工具,並聲稱其第一任期實施的關稅政策「增強了美國經濟」,並在製造業和鋼鐵生產等行業帶來了「顯著的產業回流」。
據陸媒《財經汽車》報導,對進口汽車徵收 25% 的關稅,預計將導致新車價格全面上漲,使目標市場難以承受,甚至迫使部分汽車製造商放棄這些市場。新車價格的上漲也可能推高二手車價格,最終將由美國消費者買單,而川普競選時的支持者可能受影響最深。
惠譽評級預計,車價上漲和利率高企的壓力將導致 2025 年美國輕型車銷量較年初預測減少 30 萬輛至 1600 萬輛。分析認為,在全球價值鏈高度複雜的情況下,單邊主義的關稅措施最終將反噬自身,全面關稅戰下沒有贏家。
儘管有觀點認為中國汽車出口美國占比不足 2%,受美關稅影響有限,但情況並非如此。許多中國車企早已透過在墨西哥等地設廠、轉口等方式規避早期關稅,而如今這些中轉國也被納入新一輪徵稅名單,使得避險策略面臨失效風險。
此外,包括動力電池企業在內的關鍵汽車零組件企業將面臨巨大風險。2024 年中國對美國汽車零組件出口額為 182.6 億美元,約占中國零組件出口總額的 17.3%。尤其在儲能電池方面,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國,本次加徵關稅預計將大幅推高中國對美鋰電池的出口價格,對儲能電池的影響尤為顯著。部分中國電池企業已與美國客戶簽訂離岸價格結算的合約,但面對突增的關稅成本,美國客戶可能引用不可抗力條款解除合約,對中國電池企業的產能規劃造成不利影響。
美國的關稅大棒不僅砸向對美出口汽車的企業,其中也包含美國本土品牌,更重創了日韓等以汽車出口為經濟重心的傳統汽車強國。惠譽評級認為,福斯、現代等日韓德車企將在此輪關稅中受到較大衝擊,而此前美國對墨西哥、加拿大的關稅政策則將給斯特蘭蒂斯、日產、本田和通用汽車等帶來顯著負面影響。
多家汽車製造商已開始採取應對措施,如捷豹路虎暫停向美國發運汽車,斯特蘭蒂斯暫停其中國合作夥伴零跑汽車在波蘭的上市計劃,福斯集團計劃對境外組裝車輛加收進口費用。部分品牌力較強的車企如法拉利已宣布部分車型漲價,而福特則推出降價促銷計劃搶占市場。
作為回應,各國也紛紛表態或採取行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聲明指出,美方加徵關稅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做法,嚴重違背 WTO 規則,破壞正常貿易秩序,將對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穩定造成衝擊。中國海關總署已於 4 月 9 日發布公告,自 2025 年 4 月 10 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徵 84% 關稅。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誓言,歐盟將支持汽車和鋼鐵等目標行業,並保護其市場免受被迫退出美國市場的傾銷商品影響。韓國政府也宣布對國內汽車行業採取緊急支持措施。
分析認為,美國此舉是利用經濟強權和貿易政策迫使貿易夥伴重新站隊的戰略趨向。在全球汽車產業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合作分工的背景下,美國加徵關稅將作用於全球近十分之一的汽車銷量,可能引發多國的反擊,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保護主義政策的後果不僅限於外國車企,而是將波及整個汽車生態系統,最終由消費者買單。這場由美國發起的關稅戰,恐將為全球汽車產業的未來增添更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