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之下 中國轉向歐洲 新訂單雙位數爆增

近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跨境 B2B 電商平台阿里國際站公布了三月新貿節的亮眼收官成績,其中歐洲市場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訂單量、商品交易總額 (GMV) 以及支付買家數均實現了顯著的年率雙位數增長。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歐洲整體訂單量、GMV 和支付買家數的年年率增長超過 45%。
具體來看,歐洲各主要經濟體均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法國的訂單量增長超過 125%,義大利超過 60%,西班牙超過 54%,英國超過 48%,德國也達到 38% 以上。這一系列數據表明,歐洲買家對於透過阿里國際站採購中國商品的需求持續旺盛。
與此同時,中東、南美、日韓等新興市場也展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加拿大、澳洲、墨西哥、南韓和阿聯位列訂單數前五名。而在訂單增速方面,阿根廷年年率增長超過 101%,智利超過 70%,沙烏地阿拉伯超過 40%,澳洲超過 36%。
這一歐洲市場的強勁增長恰逢中歐貿易關係尋求緩和的關鍵時期。面對與美國日益緊張的貿易局勢,中國正尋求修復與歐盟這一其產品最後的主要開放市場的貿易關係。儘管歐盟和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對中國在製造業的過度投資導致全球商品供應過剩表示擔憂,而北京則指責歐盟採取保護主義,但雙方近期在外交和經貿層面的互動有所增加。
在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的背景下,近期有多位歐洲官員和議員到訪北京,包括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習近平在川普發起新一輪關稅攻勢後首次公開表態,直接向歐盟發出呼籲,表示中歐應攜手捍衛全球化,反對「單邊霸凌行徑」。
中歐雙方也已悄然加強協調。歐盟官員同意監測因美國關稅可能導致的貿易轉移,並與中國同行進行了兩次電話溝通。此外,在歐盟貿易專員塞夫科維奇三月下旬訪華後,中歐還成立了多個經濟工作組,涵蓋電動汽車供應鏈投資和農產品市場准入等議題。
值得一提的是,中歐雙方於周四重啟了關於中國製造電動汽車最低價格的談判。此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了最高達 35.3% 的關稅,而北京長期以來一直倡導通過最低價格談判來解決這一問題。數據顯示,今年一至二月中國對歐洲的電動汽車出口量年率下降了 15%,延續了 2024 年 10% 的下降趨勢,這與歐盟關稅的生效時間相吻合。
儘管如此,歐洲外交官對中歐關係的實質性改善仍持謹慎態度。他們認為,多年來的討論在貿易不平衡、市場准入和互惠等關鍵問題上並未取得進展,現在的關鍵在於中國是否展現出真正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