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三巨頭成本增逾2.74兆!英媒:美汽車關稅是劫貧濟富 3萬美元平價車瀕死

美國將對進口汽車徵收 25% 關稅,這項關稅調整不僅針對傳統燃油車,也涵蓋電動車及零件,導致全球汽車產業鏈劇烈震盪。最新分析指出,美國本土車廠、歐洲豪車品牌及亞洲製造商正透過調整供應鏈、轉移產能及漲價策略來應對成本壓力,而消費者恐將承擔更高的購車費用。
美國新的汽車關稅政策,對通用汽車 (GM-US) 、福特汽車 (F-US) 及克萊斯勒構成的衝擊尤為顯著。
根據摩根大通 (JPM-US) 最新研究報告,光是通用與福特兩家車廠因關稅導致的製造成本恐增加 820 億美元,相當於每輛新車成本上漲約 5000 美元。這項計算是基於車廠對海外零件的高度依賴。
美國底特律汽車三巨頭逾半零件必須從美國境外採購,而《美加墨協定 (USMCA)》提供的關稅豁免僅涵蓋部分北美產零件,無法完全抵銷成本壓力。
各國車廠正緊急採取應對措施,福特與賓士在關稅生效前大量囤積零件庫存,福特甚至考慮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美國本土以規避關稅。特斯拉因本土化生產比例較高,僅 20% 至 25% 零件依賴進口,受影響相對有限,但電池等核心零件仍需進口的現實,為特斯拉長期成本控制埋下危險。
關稅政策對美國以外車廠形成差異化衝擊。豐田、本田、現代等品牌因在加拿大或墨西哥設有生產基地,可透過屬地化生產降低關稅影響,像是豐田美國銷售中近四成車輛產自當地工廠,有效緩衝成本壓力,但歐洲豪車品牌如賓士、BMW 則面臨更高風險,進口車佔比普遍超過 60%。賓士已宣布將 GLC SUV 生產線轉移至美國,並預估關稅將導致利潤下降 2.5 個百分點。
英國豪車製造商捷豹路虎宣布暫停向美發貨,加入首批因關稅政策調整供應鏈的跨國車廠之一。該車廠在聲明中表示,已採取短期措施應對關稅衝擊,包括 4 月暫停向美國市場出貨。
作為印度塔塔汽車旗下品牌,捷豹路虎在美國擁有 200 多家經銷商,年銷量約 40 萬輛,其中四分之一銷往美國市場。目前該車廠在美國庫存預計可維持兩個月,而新庫存則從歐洲工廠運抵美國需約 21 天。捷豹路虎正制定中長期應對計劃,可能涉及生產佈局調整或價格策略變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動車雖被排除在此次關稅名單外,但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徵收的 100% 關稅已形成雙重壁壘。中國車廠透過墨西哥、加拿大工廠迂迴進入美國市場的策略受阻,短期內難以突破貿易限制。
關稅引發的連鎖反應則將迅速傳導至消費端。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預測,美國新車均價可能上漲 13.5%,即每輛車平均增加 6,400 美元。福斯率先宣佈在美售價中加入進口附加費,其他車廠料將跟進漲價。
高盛警告,3 萬美元以下的平價車恐因成本倒掛被迫退出市場,進一步擠壓低所得消費者的選擇空間。
此外,汽車業內部對關稅效果的質疑聲浪也逐漸興起。康乃爾大學貿易政策專家 Eswar Prasad 批評川普政策破壞國際貿易體系,認為強行抬高本土製造成本未必能提振就業。數據顯示,即便車廠將生產線遷回美國,高度自動化的生產模式也難以創造大規模就業崗位,反而可能加劇製造業空洞化趨勢。
英國《經濟學人》也指出,關稅政策實為「劫貧濟富」,因高價車款需求彈性較低,低收入群體將成為主要受害者。
從更宏觀角度來看,此次關稅風波折射出全球汽車業競爭格局的重建。隨著電動化與智慧化浪潮推進,傳統燃油車時代的供應鏈體係正被顛覆,車廠若想在未來競爭中佔優勢,恐須在技術研發、區域佈局與政策合規間尋求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