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等關稅可能促使中日韓自貿區盡快成型

美國總統川普對關稅有著近乎偏執的熱愛與迷戀。在將他第二次送入白宮的總統大選中,徵收或提高關稅是重要競選承諾之一。
如今到了兌現承諾的時候。特別是在一系列政治層面的願景接連破產,核心幕僚和政府部長接連上演被希拉蕊稱為「愚蠢」的鬧劇時,他急切需要一項成就來證明自己仍具有使美國再次偉大的能力。
據《FORTUNE》,白宮公布了美國總統推出全面的對等關稅政策的時間,媒體已提前披露了大量內容,川普自己也早已按捺不住地進行過多次預告。在他的預告中,對等關稅涵蓋所有國家,而不是外界曾經「樂觀」估計的僅針對 10 到 15 個「貿易失衡」最嚴重國家。
對等關稅是指一個國家根據其他國家對其出口商品徵收的關稅水平,相應地對從這些國家進口的商品徵收相同或相似的關稅。這種政策旨在實現貿易的公平性,確保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不會因他國的高關稅而處於劣勢。
川普自信且驕傲地將他野心勃勃的關稅計劃正式宣布的那一天稱為「解放日」。他認為關稅是保護美國國內經濟免受不公平全球競爭的方法,也是美國爭取最佳談判條件的籌碼。儘管經濟學家和真正的商界成功人士對此可能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並擔心現任政府的關稅計劃正在擾亂市場,並且開始擔憂美國市場因此墮入衰退。
但白宮估計,針對所有國家的普遍關稅與針對汽車、藥品等特定行業的關稅相結合,將為聯邦政府帶來超過 6 萬億美元的額外收入,川普和他的智囊團似乎並未考慮關稅的增加可能導致消費下降以及進口減少,如果出現這種情況,6 兆美元的天降餡餅需要重新測量尺寸。
作為全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的經濟政策的影響從來無法被限制在美國國境以內,雖然 IMF 總裁 Kristalina Georgieva 認為川普的關稅計畫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就造成全球經濟的衰退,但她也說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持續越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就越大,結論是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人們甚至在還不清楚徵收規模和範圍等細節時就已經相信川普的關稅計劃可能顛覆全球貿易體系,早前宣布的對特定國家的鋼材和汽車產品徵收的高額關稅已經讓企業、消費者和投資者,當然還有外國政府在擔心全球貿易戰的慘烈程度。
第二個總統任期開始還不滿 100 天,川普和他忠誠的施政團隊合力推動美國用近乎欺凌的方式「維護美國利益」,從而幾乎得罪了美國所有的傳統盟友也進一步加深了與一些國家之間的分歧。陰影幾乎遍布全球:從北美到南美,從中東到北非,從歐洲到東亞,再到南太平洋。
世界上其他重要的經濟體開始未雨綢繆地進行提前布防,建造應對有可能出現的貿易戰的戰壕和堡壘,以及用於應對挑戰進行反擊的刺刀和長矛。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警告歐盟有一套強有力的報復計畫,歐洲握有很多籌碼,從貿易到技術,再到市場規模。宣佈在必要的前提下,如果川普對歐盟徵收對等關稅,後者將強力反擊。這應該不是虛張聲勢,儘管個別國家對一些具體的措施有保留意見,但這次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展現了團結。
在東北亞,儘管因為歷史和現實原因,無法實現如歐洲國家般的緊密和親近聯合,中日韓三國仍決定進行必要合作以對抗來自美國的關稅壓力。
美國早在 3 月就已經宣布從 4 月 2 日起將對出口到美國的汽車徵收 25% 的關稅附加費,汽車是日韓兩國的重要支柱產業,來自日本和南韓的汽車合計占美國汽車進口總量 30%,雙方市占只相差一個百分點。中國官方公佈的 3 月製造業 PMI 指數雖然提示中國製造業保持擴張,財新製造業 PMI 指數也高於預期,但中國也面臨美國對所有出口到美國的中國產品徵收總額為 20% 的附加關稅壓力。
共同的壓力促使中日韓三國爭分奪秒地討論三方進行緊急合作的可能性。 3 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武藤洋司和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在首爾共同主持了第 13 次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三國經貿部門發表了《第 13 次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聯合新聞聲明》。
這些共識除了三國經貿部門一致同意將加強在世界貿易組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區域及多邊框架下合作、加強供應鏈合作和出口管制對話,深化數位經濟及綠色經濟合作,加強泛黃海經濟技術交流會議等地方合作,共同為企業合作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等內容,還包括《就連貿易中進行討論》。
一份聯合新聞稿稱,三國經貿官員決定「繼續討論,以期加快談判,達成一項「全面」和「公平」的三邊自由貿易協定。
這被普遍解讀為面對來自美國無差別的關稅武器攻擊,中日韓決定通過三方經貿合作化解壓力。
民間學者間啟動研究,並承諾在七年內完成機制建構。仍未取得實質進展。 除了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的分歧之外,三方在一些敏感領域——比如農業和製造業市場的開放程度——一直未能取得共識。
宣言中明確表示,將「討論加快三國自貿協定談判」,目標是達成「自由、公平、全面、高質量、互惠」的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