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AI競爭愈演愈烈!商湯虧損超預期早盤跌近一成 下月10日將推出日日新6.0大模型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AI競爭愈演愈烈!商湯虧損超預期早盤跌近一成 下月10日將推出日日新6.0大模型
AI競爭愈演愈烈!商湯虧損超預期早盤跌近一成 下月10日將推出日日新6.0大模型

商湯集團 (00020-HK)今 (27) 日開低走低,挫跌近 10%,因該公司去年虧損超出預期,這家 AI 工具開發商在擁擠的市場中繼續努力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

根據商湯昨日在港股盤後公布的 2024 年財報,去年收入年增 10.8% 至人民幣 37.7 億元,其中生成式 AI 業務收入年增 103.1% 至 24.04 億元,佔總收入比重升至 63.7%,毛利 16.2 億元,毛利率 42.9%,凈虧損金額 43.07 億元,較前一年縮小 33.7%,不如分析師預估的虧損 40 億元。

商湯表示,生成式 AI 業務連兩年實現三位數成長率,是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已成為公司最大收入貢獻來源。

商湯集團董事長暨執行長徐立表示,大模型演算法與基礎設施軟體系統的聯合優化已成為生成式 AI 飛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商湯秉承「大裝置 - 大模型 - 應用」三位一體、聯合優化的戰略與此趨勢契合,正迎來高速發展階段。商湯以「1+X」組織架構重組推動資源戰略聚焦,以永續增長與獲利能力為核心,增強商湯的產業競爭力。

徐立跟商湯科技共同創辦人兼執行副總裁楊帆還在昨日財報會議上透露,商湯將於今年 4 月 10 日在上海舉行「商湯技術交流日」,屆時將發佈日日新大模型 6.0 系列模型,在多模態理解、推理、交互能力大幅升級,對標國際一流水準。

具體從業務來看,商湯集團收入主要來源於生成式 AI、視覺 AI(傳統 AI)、智慧汽車 (絕影) 三個領域,其中生成式 AI 業務成為集團最大收入貢獻來源。目前,商湯生成式 AI 相關應用產品已經用於互聯網、智慧硬體、機器人、醫療和金融等領域。

在 AI 基礎設施 (大裝置)、日日新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戰略中,截至 2025 年 3 月,商湯大裝置運營的總算力規模已超過 23000 Petaflops 規模,年增 92%,智算節點覆蓋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中西部等重點區域,並實現全國聯網統一調度,通過與大模型反覆運算的聯合調優,不僅服務於日日新大模型的訓練與推理,還服務於包括具身智慧、AIGC、AI4S(科學智慧) 等領域的未來新興行業客戶,如銀河通用機器人、智象未來、分子之星等。

面對生成式 AI 需求的爆炸性成長,商湯在模型成本控制上取得突破。透過演算法與基礎設施的聯合優化,公司推理效率領先產業 15%-25%,帶來顯著的利潤空間。同時,該公司 AI 雲端服務實現虛擬叢集快速創建與擴充容,速度達到傳統雲端廠商的 6 倍,管理成本降低 90% 以上。這一技術優勢正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去年生成式 AI 應用產品在互聯網、金融、醫療等領域實現訂單金額 6 倍增長,客戶包括中國移動、上海電信、金山辦公等重量級企業。

在作為傳統優勢領域的視覺 AI 業務方面,去年營收 11.12 億元,佔總營收比重下降至 29.5%。商湯主動調整策略,聚焦高品質客戶並加速向生成式 AI 能力遷移,客戶重購率顯著提升,三年以上長期客戶佔 40%。值得關注的是,海外營收年增 14.5%,香港和中東地區成為主要成長引擎,視覺 AI 產品出口比持續擴大。

智慧汽車業務則面臨階段性挑戰,去年收入 2.56 億元,年減 33.2%,主要原因是 V2X(車聯網) 業務收入減少,以及某全球汽車 OEM 製造商將合作重心轉向前裝產品研發,但商湯在智駕領域仍取得實質進展,絕影平台新增交付車輛 167 萬輛,累計交付超 360 萬輛,覆蓋 130 餘款車型,新增定點車型 41 款,預計未來量產規模將突破 1100 萬輛。

研發投入方面,商湯去年支出達 41.31 億元,年增 19.2%,重點投向生成式 AI 模型訓練及應用開發。儘管資本支出僅 11.29 億元,佔營收比例 29.9%,但公司透過輕資產模式優化資源配置,強調軟體協同與算力效率的提升。

楊帆指出,與傳統雲端廠商相比,此模式能更快適配先進硬體平台,令模型迭代週期縮短至 3 到 6 個月,顯著快於晶片 18 到 24 個月的更新週期。

在國產化替代領域,商湯實現重大突破,首次揭露國產晶片集群規模化商用,成功調度華為昇騰、海光、寒武紀等 9 家廠商的異構算力,支援 5000 卡集群單一大模型訓練,訓練效率達同構集群的 95%。這種技術突破為國產 AI 生態建設提供關鍵基礎設施保障。

展望未來,商湯將在四大方向持續發力,一是深化「三位一體」策略協同,鞏固生成式 AI 技術領先地位,其次要升級視覺 AI 商業模式,挖掘存量客戶價值,再來是激活生態企業市場潛力,建構產業協同網絡,最後則是釋放 AI 技術在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領域的普惠價值。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