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Q4納管機器人理財 你的理財專員是AI!
撰文:楊晴
台灣 2017 年 6 月全面開放「機器人理財」上路後,經歷疫情帶動數位金融理財需求,以及近年 AI 應用突飛猛進,「機器人理財」發展方興未艾,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至今年 8 月底,已有 17 家業者推出機器人理財業務,累積客戶數突破 20 萬人,管理資產規模近百億元、達 97.28 億元。惟「機器人理財」龐大規模引發主管機關關切,金管會宣布,「機器人理財」第 4 季將拉高法令位階,納入「證券投資顧問事業管理規則」規範,金融科技業者如果未來要推出機器人理財,同樣納管。
針對演算法審核開監管條件
你的理財專員是 AI?但最終實際上給出投資組合建議究竟是誰要負責任?實務上,世界主要國家都已注意到機器人理財監理的需求,以美國、英國、新加坡為例,雖然沒有就機器人理財服務制定專法,但美國已經由證券交易委員會發布機器人理財指引,金融監管局要求業者必須就演算法為有效監管,除了內部監管機制,還必須針對演算法審核等;英國金融業務監理局則針對機器人理財服務的從業人員資格等等訂定規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除了要求業者遵守以上交易規範,還針對演算法開出監管條件。
基於 AI 以及演算法的技術應用,仍具有不透明以及不可解釋性,諸多立委以及市場關注,為了達到充分監理,金管會 6 月預告,原屬「自律規範」的機器人理財,拉高法令位階,相關監理原則納入「證券投資顧問事業管理規則」,9 月 2 日預告已經結束,目前正在評估外界建議意見,預計今年第 4 季將正式對外發布。
也就是說,金融科技業者想要推出「自動化投資顧問的投資組合建議」,都必須要按照申請投顧流程,拿到投顧執照,才能辦理,且第 4 季上路的新制度,拉高資本額到新台幣 5,000 萬,營業保證金拉高到 1,000 萬,不符合規定者屆時都必須於 1 年內做增資調整,據了解,至少有 2 家業者必須增資。
新規上路 金管會給胡蘿蔔又拿鞭子?
「自動化投顧服務」是什麼?為「機器人理財」正式名稱,是指透過 AI 人工智慧、演算法等技術,以自動化工具向客戶提供投資組合建議,起源金管會 2017 年 6 月發布相關作業要點,讓機器人理財全面上路,也因自動化投顧服務,投資人在投資前,需填寫一些表單。
而機器人理財成長有多快速?根據金管會統計,2018 年起「機器人理財」的客戶數與資產規模,連年成長,2023 年底已經分別成長至新台幣 77.92 億元與 17.5 萬客戶,相較 2018 年底的 5.7 億元以及 2.1 萬客戶相比,等於 5 年時間,資產規模成長 1,267%、客戶數成長逾 700%。
今年初,金管會進一步放寬「機器人理財」的自動再平衡法規,簡化程序,投顧、券商以及客戶共同簽訂的三方契約上,只要業者取得客戶同意,接受投顧執行自動再平衡交易後,未來投顧與券商就不用再次取得客戶同意,讓「機器人理財」真正自動化,當時業者看好這塊版圖會在 2024 年突破百億元。
這個預言也的確在今年 9 月至第 4 季將實現。根據金管會統計至今年 8 月底,機器人理財資產規模的確進一步增加至新台幣 97.28 億元,如果資產規模成長速度不變,預計最快 9 月到第 4 季,將會突破百億元。
這也是金管會給完「機器人理財」胡蘿蔔,一手又拿鞭子提高監理原因。金管會證期局官員接受《台灣銀行家》雜誌採訪解釋,相比 2018 年 1 月,國內剛開始提供自動化投資顧問服務時候,僅有 2 家業者辦理,目前提供服務業者已經增加到 17 家,連帶客戶數與資產規模同步快速成長,為了保障投資人權益,的確有提高監理必要性。
大型消金銀行加入機器人理財
綜觀國內主要消金銀行近乎多投入機器人理財開放腳步,以國內最大銀行中信銀為例,推出中信智主投,利用 AI 機器人搭配市場大數據,投資人只要登入相關 APP,完成挑選喜好投資組合內容,決定單筆或定期定額投資,內部也建構「智能資產配置」(iMAP)及「投資智庫」工具,理專透過智能輔助利器整合客戶樣態與市場動向。
另一大型消金銀國泰世華銀旗下也有「國泰智能投資平台」,選擇與自家國泰證券聯手,提供美股 ETF 投資組合,嚴選智慧機器、永續發展、科技創新、網路應用,客戶可以透過個人風險屬性與投資偏好等,客製化投資組合,也有再平衡機制 24 小時監測,投資組合比例偏離原投資組合比例配置目標,系統便會主動發出再平衡通知。
根據金管會數據,目前前三大服務規模業者都是銀行業,分別為國泰世華銀、一銀與兆豐銀,資產規模分別都已經突破新台幣 20 億元、15 億元以及 10 億元,投信業中,復華投信與野村投信資產規模也都已經突破 2 億元。
多家大型消金銀行紛紛加入「機器人理財」,加上國人越來越習慣使用 AI 服務,可以想見此塊市場成長腳步將會加快,加上目前演算法都是業者自行審查,不易課責,金管會證期局官員指出,因此金管會決議將自動化投顧服務監理原則,從自律規範提升至法令位階,同時強化外部審查以及公會自律機制,預計今年第 4 季對外發布,未來將持續檢討自動化投顧法規,適時調整法規。
申請通過 才能推機器人理財
對於國內主打機器人理財服務的業者,無論是銀行或是非銀行業者,是否都會納管?證期局官員回應,第四季起是否納入最新監理,得看業者提供的自動化投顧服務,是否符合法規或自律規範中的定義,也就是完全經由網路互動,全無或是極少人工服務提供給予投資人投資組合建議等等。
證期局指出,如果符合「自動化投資顧問服務」定義,那麼首先必須申請經營證券投資顧問業務,也就是要獲得金管會核發投顧執照,才可以辦理,現行 17 家已經推出機器人服務的業者,都符合上述需求,不需要特別申請。
但若金融科技業者只是提供程式設計或是支援軟體開發,並沒有提供組合建議,不符合法規中的自動化投資顧問服務定義者,官員指出,這類案例就不需要向金管會申請。
官員解釋,因業者沒有提供組合建議,就不會是這波要納管的對象。官員並補充,目前至 9 月中,尚未有金融科技業者詢問申請流程,未來法規上路後,有意願推出「機器人理財」的金融科技業者,必須先拿到投顧執照,且必須符合新制度的資本額與營業保證金標準等,才能辦理。
「機器人理財」未來發展規模擴大下,也的確開始進入大者恆大、弱者退出市場局面。根據金管會統計至 8 月,自動化投資顧問的業者為 17 家,較上半年統計資料少了 1 家,官員證實,退出業者起因機器人理財業務規模沒有達到理想範圍,業務規模為零,因此決議結束服務。
金融業者普遍認為,未來可以在「機器人理財」這塊市場稱霸業者,必須是能取得更大型的客戶與資產管理規模者,如此才能降低開發模型等的成本壓力。
來源:《台灣銀行家》178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