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工業技術與資訊〉從IPC到AIoT 締造40年獲利傳奇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研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克振。
研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克振。

撰文/朱致宜

深耕工業電腦(IPC)領域逾 40 年,劉克振帶領研華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電腦領導者。近年,更以創新能量引領研華全力迎向智慧物聯網(AIoT)、邊緣運算新時代,致力推動全方位智慧城市與工業 4.0 整合型解決方案。

「我無法像運動員一樣在奧運會上為國人摘下金牌,但願為國人在邊緣運算領域拿下一塊金牌。」

臺灣在工業電腦領域擁有全球領先地位,劉克振可謂居功厥偉。40 年前,離開臺灣最大外商惠普(HP)、放棄優渥的薪水與職銜,29 歲的他決意創業,初始公司只有 19 位員工,鑽研的是冷門的工業電腦領域,但自那時起,劉克振便在筆記本寫下希望拿下金牌的未來目標。

如今,研華已是全球最大的工業電腦品牌,連續 40 年獲利、市值逼近新臺幣 3,000 億元,無論是路上的紅綠燈、醫院的維生儀器、工廠裡的機台,都有研華的產品在裡頭運作。

50 個事業體 40 年來從未虧錢

「不要再叫我工業電腦領導業者啦,現在研華要做 AIoT 加邊緣運算,」回顧創業歷程,劉克振說道,他在惠普擔任業務工程師時,負責銷售儀器產品。當時很多客戶抱怨,在工業整合自動化系統、電腦與製造設備連結時頻頻卡關,求助無門,他靈機一動,客戶的痛點就是商機;在 1983 年,他決定與另外 2 位工程師創辦研華公司,替客戶解決工業自動化的問題。那時的他就已下定決心,從第一天就鎖定利基市場、要做「Niche Player」裡的第一名,而不是投入紅海競爭。

「最困難的是創業第一年,」劉克振回憶當年情景。公司初期還沒有自己的產品,只是從國外代理、整合產品的服務,靠著初期 19 位元老與惠普老同事的熱情相挺,幫忙介紹客戶,第一年營業額約 500 萬元,勉強損益兩平。之後 39 年,即便遇上網路泡沫、金融海嘯,研華從未被詭譎的世界局勢轉變波及,每一年都獲利。

論起年年獲利的重大關鍵,與工研院結緣、轉進製造端是重要關鍵。「研華的第一個主力產品就來自工研院技轉,」劉克振表示 1990 年,研華自工研院技轉工業電腦機箱,5 個工程師,花了 6 個月的時間研究並修改設計圖,跑遍臺灣尋找零組件供應商,終於組裝出第一台產品 IPC-600,從此跨進製造領域,劉克振因此對工研院的協助念念不忘。

另一個保持高度競爭力的秘訣,則是效法日本管理巨擘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模式」,以每年增加 3 個事業部(BU)的速度,至今累積超過 50 個事業部,每個事業部負責一組清楚定位的利基產品,共享集團重要資源如研發基礎、品牌、製造,但各自為利潤中心,獨立核算、清楚授權。大部分事業體都專注單一垂直市場,通常很快就開始獲利。這樣的模式,正是讓研華 40 年來持續成長、獲利的關鍵。

管理大師柯林斯、稻盛和夫影響大

熱愛閱讀的劉克振特別喜歡以書作為媒介,員工進行溝通。在經營研華的過程中,影響他最大的莫過於管理大師柯林斯(Jim Collins)以及京瓷創辦人稻盛和夫。

柯林斯的著作《A 到 A+》讓劉克振奉為經營圭臬,將書中提到「你的熱情是什麼?」「你的商業成長驅動力是什麼?」「你有什麼擅長而且可以成為世界頂尖的技能?」劉克振以此精神,畫出研華 3 個成長飛輪,將公司從優秀晉升至卓越,目標為永續經營的企業。劉克振熟讀稻盛和夫的《心。人生皆為自心映照》,將阿米巴經營發揮到極致,把企業大組織再細分為許多小組織,管理者只要維持決策透明與充分授權,讓小組織各自追求最大利益化,這樣企業將獲得整體更大的利益。

許多人看書是看書,行動是行動,劉克振則是充分融會貫通,還能觸類旁通。劉克振以最近喜歡的書《心流》來說明,他會把書上的道理與自己的人生經歷結合,把覺悟轉化成實際行動的決策。他更透露,在咖啡廳、嘈雜的機場候機室是最適合進行思索的場合,他會在候機室裡把書中值得思索的議題寫下來、反覆思考,化成執行決策,再謄寫到筆記本上。這些涓流點滴疊加起來,便足以對人產生關鍵性的改變。他也自創有效率的筆記法,印製成企業筆記本送給客戶,成為企業主之間口耳相傳的「好物」!

啟動研華第三次轉型

研華年年獲利,劉克振卻未絲毫懈怠。日前他宣布研華啟動第三次全球化轉型,從產品驅動(Product Driven)轉向應用領域驅動(Sector Driven)。

「以前人們吃飯,大多是去超市買魚、買肉等材料回家煮,但現在直接叫外送,原料的需求反而減少了。」劉克振以飲食文化的改變為例,他說,研華 8 年前投入軟體開發平台,就是著眼於未來客戶需求的改變。研華將以有潛力的應用領域,如智慧工廠、智慧城市、智慧醫療,再集結各單位的產品,提供客戶完整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從軟體到硬體整合提供一條龍服務。

重視人才培育及國際多元化

少子化影響下,科技業者大嘆人才難尋,為積極培育人才,劉克振於 1997 年成立研華文教基金會,以創辦人捐出股份方式,持續透過「TiC100」創業競賽,提振臺灣創業風氣。他認為,創新要從源頭做起,他不是很在意參與競賽的學生們最後是否會到研華任職,反而注重整體產業的多元能量是否蓬勃發展。

他舉矽谷科技巨頭的當家 CEO 都是外籍人士為例,認為多元文化可以刺激一個國家的新創能量,他建議政府應該適度開放海外人才來臺工作,主力也應該放在亞洲,如東南亞、印度,透過就學、就業,替臺灣帶入國際多元的思想。

身為創辦人,近年最重要的功課就是思考傳承與接班。劉克振笑稱,自己甚至拿接班問題來請教 ChatGPT。目前研華是以 3 位總經理組成經營委員小組的聯合方式治理,他一直在觀察,是否需要選出一位作為執行長。他認為,要找到一位為人正派、善於經營管理、而且又具備創新能量的人,其實不太容易,目前他還沒有絕對的答案,只是在心裡思索美式執行長制度是否真的適合臺灣,希望這個內心的探詢能在 2、3 年後形成答案。

「修煉心性,落實利他」是劉克振奉行不輟的座右銘,他持續閱讀與思索,挑戰來臨總能從容應對,面對未來,也坦言自己尚有未解課題。劉克振的誠懇、穩健與踏實,看得出他對個人、對企業、對時代的深切期許,更成就研華打破景氣循環,年年獲利的傳奇。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78 期 2023 年 10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