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15億次核酸檢測 從人民幣200元降到20元 企業還賺錢嗎?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已完成約 115 億人次核酸檢測(PCR)。這是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在 4 月 16 日透過央視新聞傳遞出的數字。
115 億人次,背後是 37 款已獲批上市的核酸檢測試劑,20 多家公司。
中國媒體《財經雜誌》報導,對於核酸檢測市場,一家基因檢測企業負責人表示,集體採購價格太低,如果沒有大量訂單,不賠錢都很難,更難談掙錢。
2020 年 4 月,湖北率先啟動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集體採購,最低中標價人民幣 16.78 元,最高 24.99 元。2020 年 6 月 15 日,北京公布的「京津冀新冠病毒相關檢測試劑聯合採購掛網成交結果」顯示,11 個核酸檢測試劑產品掛網成交,最低為 12 元。
到 2021 年 9 月 7 日,京津冀魯聯盟集體採購,納入 22 種核酸檢測試劑盒,最低供貨價已壓低至 5.38 元。卡尤迪董事長李響曾感慨,「這價格已經低到不可思議」。
就在一些核酸檢測公司負責人還在大嘆時,國家醫保局在 4 月 1 日再度下調價格,從使用終端看,武漢疫情時,單人單檢定價為 200 元,之後一路下降,從 180 元、80 元、60 元到 38 元。
到 4 月 25 日北京居民大規模核酸檢測時,單人單檢價格已降至每人份 28 元,多人混檢統一降至每人份不高於 8 元。此時,廣東省的單人單檢價格甚至已到每人份 20 元。
企業利潤被嚴重壓縮,是否應放棄這項業務?利潤率雖下降,但規模夠大,這是企業咬住核酸檢測的重要理由。
高特佳投資執行合夥人王海蛟說,企業不會只看利潤率,也要看產品的市場規模。中國的核酸檢測量,一年幾乎要達到十多億人次或幾十億人次,數量龐大,利潤雖薄一點,但利潤總額仍大。
攤薄利益的不僅是集體採購,還有市場競爭。
降價趨勢下,一些核酸試劑盒製造商有些「吃不消」。在王海蛟看來,現在的核酸檢測市場,已到了比拼企業規模的競爭期。
疫情初期,只要公司有產能,都有市場。現在產品價格已降到一定程度,拼的是產品成本、品質及可及性,小規模公司會被淘汰,市場向大企業集中。
邁克生物 (300463-CN) 的 2021 年年報顯示,新冠檢測產品銷售收入為 7.16 億元,成長 0.93%;常規產品銷售收入為 15.83 億元,躍增 38.45%。財務總監尹珊說,雖然新冠檢測產品的產量和銷量有較大提升,但銷售收入增幅較小。
這家位於成都的公司,將自主產品分為常規檢測產品和新冠檢測產品(屬於分子平台)。2021 年年報顯示,全年營收成長主要來自常規產品。
對於新冠產品業績成長停滯,邁克生物董秘辦相關人士曾說:「新冠產品在邁克的總體占比大概在 18% 左右,不算很大。同時,我們本身也不希望去靠新冠疫情來拉動業績,因為疫情遲早是會過去的,未來業績的增長需要回歸到生化免疫、臨床檢測的板塊上來,儘量去平穩過渡。」
王海蛟說,市占率 10% 以上的指標性公司,生產核酸檢測產品仍有利可圖,但市占率只有 1% 或千分之一的公司,會因沒利潤而退出市場。
華興證券研究所負責人、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趙冰則表示,新冠檢測業務為企業帶來強大現金流,有了這些現金,企業可為後續發展鋪路,收購或投資其他業務。核酸檢測業務也提高企業的生產、銷售、研發能力,相當於「練兵」。
去年業界就出現這種跡象,相關企業開始謀求新業務。畢馬威中國生命科學行業總監徐劍波認為,新冠核酸檢測上下游公司需要提前布局,並側重於開發其他非核酸檢測業務,力圖在未來持續帶進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