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美元跌倒,全球吃飽」 為何歐洲、新興市場尤被看好

商業周刊
全球去美元化,白銀、瑞郎成避險大熱門。 (來源Dreamstime/商周提供)
全球去美元化,白銀、瑞郎成避險大熱門。 (來源Dreamstime/商周提供)

文●楊少強

「王者美元殞落,漣漪擴散全球」,這是 7 月底路透的標題。

美元指數已跌至近兩年新低。投行高盛 7 月底報告認為,美元恐怕會失去全球準備貨幣地位。今年第二季美國經濟比去年同期萎縮 32.9%,是逾 70 年來最慘。星展銀行預估,美元指數會由目前約 93 再跌至年底的 90。

貨幣押寶歐元、避險選瑞郎

在這股「去美元化」浪潮下,有哪些資產是值得留意的替代方案?

有 3 種貨幣可能會受惠:歐元、瑞郎、日圓

7 月底當週,歐元兌美元創 2 年新高,原因如《紐約時報》形容:歐洲控制疫情比其他地方好,「歐元資產東山再起。」

另一原因是政治。7 月下旬歐盟各國領導人同意發行 7500 億歐元的共同債券,這對歐元意義重大。

過去歐元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唱衰,原因就是「只有央行,沒有財政部」。如今歐盟債券發行,朝共同財政機制邁進,或可扭轉歐元的先天劣勢。但變數是歐元太強,對德國等出口大國不利,此外,歐元區經濟也不理想。

雖然如此,市場仍多押寶歐元將升值。分析師馬林諾夫(Valentin Marinov)表示,財政整合對歐元是「長期利多」,未來歐元或許會迎來一陣久違的春天。

美元之外,下一個避險貨幣何在?如今的大熱門是瑞郎。

去年瑞士貿易順差創歷史新高,使瑞郎本身有極大升值壓力,加上瑞士政、經環境平穩,每當天下有變,資金蜂擁入瑞郎逃難,成為名副其實的避險貨幣。瑞郎兌歐元匯價近來創 5 年新高,來到一歐元兌 1.05 瑞郎。

瑞郎升值對瑞士出口不利,瑞士央行不斷打壓,包括祭出負利率等激烈手段。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預估,瑞士央行將擴充資產負債表,以使瑞郎不致過熱,預估今年底將回到一歐元兌 1.09 瑞郎。

至於原本的避險貨幣寵兒——日圓,近年來表現平平:從 2010 年至今,日圓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下跌逾 20%,瑞郎則上漲 8%。

這是因為日本國際收支惡化,去年出現 1 兆 6 千億日圓貿易逆差。其次,國際盛行多年的日圓「套息交易」,也因為日、美不斷降息至近零,逐漸降溫。

不過,受惠於美元走弱的大勢,市場預測日圓仍有升值空間。麥格理預期,隨着美國大選逼近,美元兌其他貨幣將全面轉弱,預料日圓到 11 月時將升至 102 日圓兌 1 美元的水準。

股市看好歐股及新興市場

6 月底,全球最大資產管理集團貝萊德(BlackRock)旗下投資部門,將歐股由「減持」提高為「增持」。該行分析師提爾(Scott Thiel)寫道:「好久沒有看好歐洲了。」

至 7 月底止,以美元計價的歐洲 600 指數(Stoxx 600),連續兩個月漲幅超越美股標普 500。過去 3 個月追蹤德股的 ETF(代號 EWG),上漲近 3 成,漲幅也超過標普 500 指數的 ETF。《紐約時報》引述報告稱,如今不只海外資金湧入歐股 ETF,歐洲投資者也賣掉美元資產,將資金投回自家市場。

此外,MSCI 新興市場指數在 3 月底創 4 年新低,如今已反彈 43%,這也是拜「美國跌倒,全球吃飽」所賜。

分析師納埃米(Nader Naeimi)對彭博新聞網表示,過去 10 年美元強勢,新興市場飽受資金外流之苦。如今美元弱勢,實質利率又不斷下跌,加上疫情蔓延、11 月美國總統大選等因素,「對新興市場資產是好消息。」

不過巴西、印度目前在全球確診數分居 2、3 名,同時一些分析師認為中美惡鬥、地緣政治等衝擊,尚未完全反映到新興股市,是為變數。

白銀大漲!衝 7 年高點

黃金飆漲人人皆知,但是少有人知道白銀漲更凶:從谷底至今年 7 月底,白銀漲幅已翻倍,遠勝黃金。如今銀價處於 7 年高點。

雖然金銀都已大漲,但高盛分析師庫利(Jeffrey Currie)預估,美國聯準會傾向製造通膨,黃金仍可能飆升,白銀也將隨著黃金升勢,以及太陽能等行業的需求前景而再上漲。高盛 7 月底預估,未來 12 個月金價上看 2300 美元,銀價也將從每盎司 22 美元上漲至 30 美元。

局勢若惡化,美元就會走強

短期來說,今年 3 月全球曾爆發美元短缺的流動性危機。在聯準會大力放水下,危機雖已解除,副作用則是美元氾濫。未來聯準會大方向仍將維持寬鬆,美元升值空間有限。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恐慌最惡劣的 3 月,美元流動性異常稀缺,投資人全面拋售資產,連黃金、美債亦不例外,只為換得美元。

由此可見,當最危急情況出現,美元仍是避險資產。若未來局勢惡化到今年 3 月的地步,美元王者仍有可能再起。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08 期。

來源:《商業周刊》 1708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