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工業技術與資訊〉讓經濟發展與資源使用脫勾

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口述/聯合國環境署國際資源委員會共同主席波托契尼克(Janez Potonik) 整理/梁雯薇

循環經濟是全球趨勢,「2019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邀請聯合國環境署國際資源委員會共同主席波托契尼克(Janez Potonik)前來分享,他指出,如果人類再不以循環經濟的思維思考未來發展的話,不久之後我們將會因為錯誤的生活方式而滅絕。

專家估計,地球總人口將在 2050 年達到 97 億,但屆時可提供相對應人數所居住的宜居城市恐怕只興建至一半。與此同時,人們仍持續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消耗現有資源:每天生產的食物有三分之一被丟棄、全世界每分鐘賣出 100 萬罐瓶裝水,但只有 9% 被回收再利用,這樣的資源消耗速度在近年來更有上升的趨勢。

隨著人類的經濟發展漸趨飽和,自然資源與環境也將消耗殆盡,若我們繼續欺騙自己,對眼前的困境視而不見,我們將會是歷史上首批因為錯誤的生活方式而滅絕的世代,因此,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我們對於地球永續發展肩負前所未有的巨大責任。

翻轉過去經濟發展掛帥的思維

過去在經濟發展掛帥的思維領導下,生產資源的價值被高估,但人力及自然資源的價值卻被嚴重低估。研究顯示,從 1992 年到 2014 年 GDP 及人民財富不斷上升,但有多達 40% 的自然資源被犧牲,且高收入國家較低收入國家消耗高達 13 倍的資源。

這些研究在在指出,過去急遽的線性經濟發展以及激增的人口數是消耗自然資源的元凶,所以我們必須捨棄過去由生產者與消費者主導的市場經濟思維,在認知到生態資源是有限的前提下,轉變為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循環經濟思考邏輯。

聯合國公布的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每個目標都跟自然資源有關。國際資源組織聯合國環境署國際資源委員會的研究報告顯示,每個永續發展目標之間有不可避免的取捨,唯有專注於循環經濟才有可能在這些目標之間取得平衡,並在經濟發展與環境的挑戰中發揮最大效益。以地球目前遭遇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減少及空氣汙染等衝擊為例,循環經濟不僅能夠減少這些衝擊,修復過去我們對於環境的傷害,更可以讓整體經濟成長率高達 8%。我們不再需要在經濟振興與保育環境中二選一,在循環經濟的思維中,經濟發展與資源的使用可以「脫勾」(Decoupling),讓人類福祉、資源使用與經濟發展共生共榮。

藉由循環經濟達到經濟與環境的平衡

循環經濟即是資源可恢復且可再生的經濟和產業系統,可分成工業循環與生物循環兩大類,並藉由三大準則來達成:第一,藉由控制有限的資源存量,平衡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及恢復量;第二,盡其所能地使用產品、零組件及產品原料,以最佳化資源生產力;第三,透過設計與規劃排除負面的外部成本。

循環經濟需要每個角色積極參與:消費者選擇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產品;政策制定者與企業合作,設定公平且促進循環經濟的獎勵法規;產品製造者提供全面的「價值保留程序」(Value-Retention Processes;VRPs),並在產品售出後持續再使用、修復、或是翻新產品,讓產品的使用率最大化。

機制設計良好的共享交通方式,不僅能夠減少二氧化碳,交通費也會大幅減少。此外,價值留存程序對於製造者來說更是利多,整體的產品成本最高可以較傳統的生產方式降低 44%,減少 99% 的資源耗損,更可以創造工作機會給身懷一技之長在身的勞工。

循環經濟並非一項嶄新的概念,事實上,在人類歷史中尚未以經濟發展為主,崇尚自然萬物的早期,社會便以循環經濟的方式進行農耕與商業活動,以愛物惜物的精神徹底使用每一分資源。只是近百年來,社會短視近利地以提高 GDP 為主,缺乏認清短期目標會帶來的長期困境,套一句亞利桑納大學教授麥克弗森(Prof. Guy McPherson)的話:「若你認為環境的重要性比不上經濟,你可以閉氣數鈔票試試看。」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36 期 2019 年 12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