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PIMCO把脈AI:燒錢搶算力 單靠創意「煉金」?3大隱憂正浮現

鉅亨網記者張韶雯 台北
PIMCO把脈AI:燒錢搶算力 單靠創意「煉金」?3大隱憂正浮現。(圖:shutterstock)
PIMCO把脈AI:燒錢搶算力 單靠創意「煉金」?3大隱憂正浮現。(圖:shutterstock)

上周 (11/17-11/22) 全球股市聚焦科技巨頭的 AI 佈局與財報表現。品浩(PIMCO)經濟學家衛艾婷 (Tiffany Wilding) 在最新觀點中指出,AI 應用正加速落地,企業在供應鏈轉移之際,試圖透過提高生產力、減少勞動成本來抵銷更高的營運成本 。展望未來,能源供應限制、持續融資的挑戰,以及監管審查的可能性增加等三大變因 ,AI 未來所能創造的價值,究竟反映了多少?引發了各界的深思與辯論 。

AI 投資狂潮湧現:「第二次機器時代」從理論走向實踐

AI 對企業營運、生產力與勞動市場的影響,過去十多年來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 。但隨著 2022 年 ChatGPT 等大型語言模型(LLMs)工具問世並被廣泛採用,理論正迅速走向實踐 。這波 AI 熱潮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業界競相投入龐大運算能力的建置,以訓練模型並支援不斷增加的每月活躍用戶(MAUs)需求 。

根據美國國民收入與產品帳戶(NIPA)的數據顯示,自 2023 年以來,美國伺服器與晶片 / 圖形處理器(GPU)的進口額增加了約 1800 億美元,資料中心結構支出也增加了約 160 億美元,這些數據與所謂的「超大規模業者」所公布的資本支出大致吻合 。

PIMCO 估計,AI 相關活動在 2025 年上半年,約貢獻了美國 GDP 成長的 0.5 個百分點,這對於單一產業而言,是極為巨大的推力,其熱度與 1990 年代網際網路興起時的光纖投資熱潮有異曲同工之妙 。

兆元估值懸念:產能是否超前需求?

面對快速的部署節奏與未來五年可能達到數兆美元的總投資指引 ,投資人開始擔憂運算能力的成長是否會超過實際需求,進而導致頂尖企業間競爭加劇、價格迅速下跌,並引發股價重估的風險 。

PIMCO 透過簡易計算將目前的美元支出轉換為用戶用量:若以 2000 億美元的伺服器資本支出為基準,目前的投資目標可能支撐 49 億每月活躍用戶的用量 。這個數字遠超過美國 3.4 億的人口,甚至高達全球 80 億人口的一半以上 。這暗示著業界的樂觀假設,若不是預期全球半數以上人口都將使用 LLM 服務,便是認為非人類使用者(如機器人、代理、企業軟體整合)將構成每月活躍用戶需求的主要部分 。

勞動報酬與「中國產業衝擊」的歷史借鏡

如果每個每月活躍用戶能創造每月 20 美元的收入,49 億用戶將帶來每年約 1.2 兆美元的產業總收入 。如果節省勞動成本是 AI 唯一的效益,那麼為了合理化這些估值,勞動報酬佔總國民收入的比重,需要下降 4 個百分點 。

這一下降幅度,與 2000 年至 2010 年「中國產業衝擊」期間勞動報酬比重下降 5 個百分點的情況相似 。當時,美國製造業基礎因外包而萎縮,結構性地將經濟轉向低薪服務業 。衛艾婷認為,這個簡易估算明確指出,當前市場估值中隱含了一個巨大的假設:AI 的核心價值,很大一部分在於其創造新想法、產品與技術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提高舊產業的效率 。

衛艾婷強調,AI 是一項具變革性的通用技術,但要合理化當前龐大的資本支出與市場估值中隱含的極度樂觀情緒,則必須仰賴變革性的重大創意,亦即高利潤的新產品與新的價值創造形式 。

展望未來,隨著能源供應限制、持續融資的挑戰,以及監管審查的可能性增加 ,問題不再只是投資多少才算過度,而是 AI 產業能否兌現其變革創新的承諾,並為股東捕獲這些價值 。在任何新技術的採用週期中,贏家與輸家都會不斷改變,現有市場領導者未必能將快速成長轉化為持續性的收益 。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