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輝達財報有肉嗎?

運達投顧-黃培碩分析師
輝達財報有肉嗎?(圖:shutterstock)
輝達財報有肉嗎?(圖:shutterstock)

一、財報重點

營收與盈利

· 第三季(Q3 FY2026)總營收為 57.0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約 62%。同期淨利為約 319.1 億美元,年增約 65%。

· 營業毛利率(GAAP)為 73.4%,非 GAAP 為 73.6%。

· 其中,資料中心(Data Center)業務營收為 51.2 億美元,年增約 66%

各事業部門表現

· 資料中心佔比極高,幾乎為營收核心。

· 遊戲(Gaming)事業:Q3 營收約 43 億美元,同比增約 30%。

· 專業視覺化(Professional Visualization)為約 7.6 億美元,同比增約 56%。

· 汽車與機器人(Automotive & Robotics)為約 5.92 億美元,同比增約 32%。

指引(Outlook)

· 下一季(Q4 FY2026)預計營收為 650 億美元 ±2%

· 預計毛利率約 74.8%(GAAP)/75.0%(非 GAAP)

預計營運費用(非 GAAP)約 50 億美元左右。

二、重點觀察與亮點

1. AI 基建加速NVIDIA 指出其最新架構「Blackwell」在推理/訓練效能大幅提升,其資料中心營收成長強勁。

2. 高邊際與龍頭優勢毛利率維持在 70 % 以上,且其 CUDA 生態、GPU + 軟體工具鏈形成相當強的競爭壁壘

3. 遊戲與視覺化仍在成長中,雖然不是主軸,但為營收多元化加分。

4. 汽車及自動駕駛切入起步階段:雖然目前規模較小,但年增率漂亮,是長期看點之一。

5. 製造與供應鏈:NVIDIA 提及其在 U.S. 開始化黑 Blackwell 晶片量產,代表其對製造與供應鏈控制正在升級。

三、未來展望與戰略方向

成長動能

· NVIDIA 估計,到 2030 年,年均 AI 基礎設施支出可達 3 ~ 4 兆美元

· 公司亦重申其 Blackwell + 下代 Rubin 平台在 2026 年前,累計產品機會逾 5000 億美元

· 長期看來,不僅資料中心,還包括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自動駕駛、機器人、數位雙生(Digital Twin)等應用都是新的增長點。關鍵戰略焦點

· 持續擴大資料中心角色:與雲端服務商、大型科技公司打造合約訂單與長期供應鏈。

· 軟體+平台整合:NVIDIA 不只是賣晶片,還在推 CUDA 生態、AI 軟體棧、網路交換、混合運算平台。

· 全球佈局與製造:擴大美國/歐洲/亞洲市場的計畫,並重視地緣政治風險(例如出口限制)。

· 多元應用切入:汽車、自動駕駛、機器人、工業 AI、模擬與視覺化,都是「從 GPU 延伸」的方向。

潛在風險與監控項目

· 供應鏈/製造瓶頸雖然需求強勁,但若晶圓、封裝、記憶體等供應受限,可能影響出貨與毛利。

· 地緣政治/出口管制像中國市場對先進 AI 晶片的限制,是公司營運需面對的重要變數。

· 競爭加劇與技術更替速度雖有領先優勢,但如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AMD)、Intel Corporation、自研加速器崛起,都可能對 NVIDIA 構成挑戰。

· 成長基數效應目前幅度成長驚人,但隨著規模增大,要維持同樣百分比增長將更困難。

· 估值風險市場對 AI 前景熱烈預期已反映在股價,若未來成長放緩,估值可能拉回。

四、對台灣供應鏈/你的研究焦點的啟示

  • 作為 AI/資料中心 關鍵玩家,NVIDIA 的需求將帶動台灣晶圓(如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及封裝測試、記憶體、IC 設計、系統整合商的成長。
  • 對於你關注的 NVIDIA 各世代晶片(H100、B200、GB200 等)而言:NVIDIA 目前的財報顯示產業已進入 Blackwell /下代平台時代,因此世代交替加速,代工規格、記憶體頻寬、封裝架構也將更快更新。
  • 台灣公司可從兩面思考:上游設備/材料供應(如高階封裝、晶圓、先進記憶體)以及中下游系統整合或客製化模組(如資料中心伺服器系統、AI 加速器整合、機器人系統)機會。
  • 你可在報告中強調:NVIDIA 的「規模+平台+生態系」取向,意味著台灣廠商若能成為 NVIDIA 生態一部分(例如特定模組、設計服務、系統整合)將更有機會受益,而非單純追逐晶片。

黃培碩分析師 LINE 官方帳號

ID 搜尋:@v168

https://lin.ee/8JyOptY

今日 yt 解盤連結 :

本公司所推薦分析之個別有價證券
無不當之財務利益關係 以往之績效不保證未來獲利
投資人應獨立判斷 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