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墜入熊市 幣圈大老揭穿真兇:美元流動性緊縮

資深市場分析師、加密貨幣交易所 BitMEX 前執行長亞瑟 · 海耶斯(Arthur Hayes)表示,比特幣近期價格的劇烈下跌,本質上源自於全球美元流動性的收緊,而非政府支持減弱或機構看漲情緒消退等市場因素。
亞洲時段 18 日比特幣一度跌破 9 萬美元關卡,創下七個月新低,完全抹去了 2025 年以來的全部漲幅。海耶斯強調:「比特幣是全球法定貨幣流動性的自由市場風向指標,其交易基於對未來法定貨幣供應量的預期。」他認為,這一幕預示著一場「信用事件正在醞釀」。
美國短期融資市場近期確實面臨流動性緊張問題,除了比特幣價格大跌,美股中特別是高估值的科技股,也持續遭遇拋售壓力。摩根大通的交易員也表達了相似看法,認為流動性緊張限制了槓桿基金獲取現金的能力,加劇了平倉壓力。
海耶斯指出,他的綜合指標顯示美元流動性自 4 月以來持續萎縮,但在那之前,比特幣價格之所以能夠逆勢攀升,主要是因為機構資金的持續流入,特別是比特幣現貨 ETF 不斷吸引大規模資金,以及「川普政府釋放的利多流動性言論」共同支撐了市場行情。
然而,近月來,比特幣 ETF 遭遇了史無前例的資金流出。尤其是在 11 月 14 日,貝萊德旗下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現貨 ETF (IBIT) 單日流出創紀錄的 4.63 億美元,使得全球加密貨幣基金當週累計流出高達 20 億美元。
海耶斯進一步分析了在 ETF 資金流動變化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基差交易(Basis Trade)解除情況。
基差交易在金融服務業中地位重要,摩根大通在 4 月時估計,此類交易鎖定的金額高達 4,000 億美元。在這類策略中,交易員通常會在某類資產上建立多頭頭寸,同時在相關期貨合約上建立空頭部位,例如:買入比特幣 ETF 的同時做空比特幣期貨。
海耶斯指出,IBIT 的主要持倉方是對沖基金及投資機構,他們利用 IBIT 作為基差交易工具,而非單純持有比特幣多頭頭寸。他們透過買入 ETF 並做空芝商所上市的比特幣期貨合約來賺取兩者之間的價差。這種操作具有資本效率,因為經紀商通常允許他們用 ETF 作為期貨空頭部位的抵押品。
隨著比特幣近期下跌,此類交易的「基差」收窄,使得套利空間縮小,這直接導致了比特幣 ETF 資金流入減少。
海耶斯認為,當散戶看到機構拋售 ETF 時,可能會誤解為機構不再看好比特幣,從而形成負面反饋循環:散戶跟風拋售導致基差進一步收窄,最終迫使更多機構投資者拋售 ETF,以解除其基差交易。
儘管近期市場承壓,海耶斯對比特幣的長期前景仍持樂觀態度。他預測,如果全球股市出現「10% 至 20%」的修正,且利率維持在 5% 附近,美國政府將可能被迫採取增發美元的措施來應對流動性危機。
他認為,這種流動性注入將是推動比特幣重新飆升的關鍵。海耶斯預計,在「更廣泛的風險市場崩盤,且聯準會和財政部加速其印鈔行動」的前提下,比特幣有可能在年底前重新飆升至 20 萬至 25 萬美元的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