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樣出口占比不斷提升!專家:出口結構優化 中國正改寫「世界工廠」刻板印象

中國今年前 10 月貨物進出口總額年增 3.6%,其中出口成長 6.2%,這份「穩定成長」成績單背後,顯示出口結構正悄悄向「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 領銜的機電產品與高技術產品傾斜,成為拉動中國出口的核心動能。
今年前 10 月,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額年增 8.7%,占出口總額比重達 60.7%,其中半導體、汽車出口額分別勁增 24.7%、14.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維持 7.3% 的成長速度。
專家指出,這些數據反映中國出口已擺脫對傳統勞力密集產品的依賴,附加價值更高、技術含量更足的「新勢力」正接棒領先。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投資部副主任袁帥表示,這不是全新起點,而是持續優化的過程,6.2% 的出口增速來之不易,更關鍵的是不同品類的「增速差」,機電與高技術產品增速顯著高於整體,說明出口結構正往中高端傾斜。這種「向優向新」的勢頭,為產業鏈升級注入動力。
企業端數位化能力的提升,是結構優化的底層支撐。中國數實融合 50 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指出,高技術產品出口的背後,是企業接單、排產、交付全鏈條的數位化升級,數位化接單系統縮短確認時間,智能物流讓跨境履約可追蹤,遠程維護強化售後保障,這些環節疊加提高了交付「確定性」,在全球供應競爭中尤為關鍵。
對中小型出口企業而言,數位化不用「大包大攬」,聚焦「訂單 - 排產 - 交付」鏈條即可快速提升競爭力。
從訂單結構來看,市場變化與「出口向優」同頻共振。中國全國工商聯汽摩配商會常務會長應慧鵬觀察到,新能源汽車相關零件訂單成長迅猛,如電池包精密結構件、電驅系統殼體等,這些產品對材料、精度、安全性要求極高,訂單價值與門檻同步提升。這正是傳統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縮影,汽車產業智慧化趨勢下,零件企業必須緊跟步伐,否則將被淘汰。
不過,中國出口也不是高枕無憂。袁帥提醒,在晶片製造、高階裝備關鍵零件等最上游領域上,中國仍存弱點,恐限制附加價值提升,外部環境變化時更易被動。要實現從「短期暢銷」到「長期穩定」,需政策與企業協同發力:金融端透過專項貸款、產業基金引導中長期資金投入高技術產業;規則端提高中國國內標準與國際兼容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服務端藉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推動「產品 + 服務」出海。
目前,中國機電與高技術產品出口已展現出引領成長的強勁動能,未來隨著科技創新加速傳統產業升級、新質生產力持續培育,中國出口可望在「穩規模」與「優結構」中實現更高品質發展,從「製造大國」邁向「智造強國」更堅實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