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克魯斯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奧斯卡影響力為何逐年下降?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與被低估,好萊塢影壇常青樹湯姆 · 克魯斯(Tom Cruise),終於迎來了應得的榮耀。當地時間週日(16 日)晚,影迷熟知的「阿湯哥」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這也是他從影 40 年來首次抱回小金人。
在頒獎典禮上,63 歲的克魯斯發表了一段動人的演講。他表示,電影讓人們無論來自何方,都能在黑暗的影院中共同歡笑、感受、憧憬與做夢,這正是電影的力量與意義所在。
克魯斯感性地說:「拍電影不是我的工作,而是我的生命。」
他把這座獎獻給所有讓電影得以誕生的人,並回憶自己對電影的熱愛如何從童年開始:「我只是個坐在暗暗戲院裡的小孩,記得那束光穿越空間、打在銀幕上,一切突然變得比我原本認識的世界還要廣闊。」
克魯斯表示:「它(電影)讓我明白人生可以不受原本想像的邊界所限制。我一路追著那束光前進,一直到今天。」
事實上,40 年來,奧斯卡似乎對克魯斯保持若即若離的態度,更多將他視為動作明星,而非嚴肅演員。
儘管 1989 年的《七月四日誕生》、1996 年的《甜心先生》、1999 年的《心靈角落》,克魯斯都展現了他作為演員的深厚功底,但阿湯哥始終未能登上奧斯卡領獎台,只能與其他落選者一同坐在觀眾席上。
相信許多影迷都仍難忘 2000 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當時,克魯斯在《心靈角落》中飾演充滿陽剛氣息的角色,卻輸給了《心塵往事》中表現平平的米高 · 肯恩。
至今,此決定都仍被視為影壇未解之謎。
奧斯卡收視率和文化影響力不斷下滑
有趣的是,《好萊塢報導者》指出,對於克魯斯而言,奧斯卡獎早已非必需,他的傳奇地位早已牢不可破;反倒是奧斯卡本身,或許正需要像克魯斯這樣的巨星來提振聲勢。
就像《不可能的任務》系列中驚險的飛機墜落場景一樣,奧斯卡的收視率和文化影響力近年來持續下滑。
自 1998 年以來,頒獎典禮的觀眾流失了約三分之二,如今的熱度甚至比不上普通一場 NFL 季中賽。
相較之下,克魯斯仍然展現出令人驚嘆的「電影明星魅力」。
今年 5 月上映的《不可能的任務 8:最終清算》全球票房接近 6 億美元;而 2022 年的《捍衛戰士:獨行俠》更創下 15 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紀錄,不僅刷新了克魯斯個人最高紀錄,也被視為在疫情期間為影院注入活力的重要作品。
不過,票房號召力只是衡量「電影明星」的一個標準,對於大型製作而言,演員、角色、創作與觀眾之間的關係才是核心所在。
在過去那個以巨星為中心的時代,影迷們走進戲院往往是為了席維斯 · 史特龍、阿諾 · 史瓦辛格,以及克魯斯,但如今,「巨星驅動」的模式已不復存在。
好萊塢的焦點轉向特許經營、IP 與超級英雄宇宙,在這種環境下,演員的重要性被弱化,IP 成為作品的核心。
以「蜘蛛人」一角為例,從陶比 · 麥奎爾到安德魯 · 加菲爾德,再到湯姆 · 霍蘭德,不同演員輪替上陣,就凸顯出角色本身仍持續存在,明星不再是品牌的主體的現象。
然而,《不可能的任務》系列不一樣,雖然主角伊森也是 IP 的一部分,但觀眾心中永遠認定「克魯斯」就是這個角色。
分析指出,這正是克魯斯樂於接受的「電影明星」身份:他清楚自己的品牌價值,並坦然面對商業考量。
然而,這也是為什麼,傳統學院派批評他過於精明、過於商業化,而非沉迷於方法派演技的自我折磨,自然難以獲得評委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