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中國卡安世半導體晶片!傳歐洲車廠急尋「去中國化」零件

鉅亨網編譯段智恆
中國卡安世半導體晶片!傳歐洲車廠急尋「去中國化」零件(圖:REUTERS/TPG)
中國卡安世半導體晶片!傳歐洲車廠急尋「去中國化」零件(圖:REUTERS/TPG)

《彭博》周五 (14 日) 報導,在中國收緊稀土與部分半導體出口之際,歐洲車廠正向供應商尋求「中國零件替代方案」,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知情人士指出,多家車廠正要求主要零組件供應商尋找能永久替代中國來源晶片的方案,顯示產業對供應鏈穩定性日益憂心。

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 (CLEPA) 主席、Schaeffler 動力與底盤部門負責人 Matthias Zink 表示,車廠已開始詢問如何在不依賴中國的前提下穩定供貨。他說:「我們已看到一些跡象,例如車廠詢問:『能否在沒有中國依賴下供應?』」

此波轉向發生在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供應鏈受阻後。荷蘭政府上月接管安世半導體的荷蘭業務,引發北京限制其中國工廠出口,造成低階但關鍵晶片突然短缺,衝擊多家車廠的生產節奏。

安世半導體遭封鎖引發連鎖效應 車廠啟動緊急因應

供應中斷迅速蔓延。本田汽車 (Honda) 因部分工廠停產下修全年獲利預測;采埃孚傳動科技 (ZF Group) 與博世 (Bosch) 放慢產線;福斯汽車與寶馬 (BMW) 成立任務小組搶購替代晶片,帶動價格上漲。穆迪 (Moody’s) 供應鏈主管 Sapna Amlani 指出,這起事件凸顯「地緣政治決策能瞬間改變採購成本」,不是短期波動,而是結構性風險。

儘管部分貨運傳出已恢復,但安世半導體爭端仍未完全落幕,使業界對後續供應情勢保持高度警戒。

英飛凌 (Infineon) 執行長漢尼貝克 (Jochen Hanebeck) 指出,美國與中國的供應鏈正在逐步脫鉤,歐洲則面臨被兩強擠壓的局面。他表示公司在部分環節「已協助填補一些缺口」。

研究機構 Omdia 估計,安世半導體在簡易功能車用晶片領域占有逾 20% 市占,其競爭對手包括美國業者安森美半導體 (ON-US)、威世科技 (Vishay)、Diodes 及日本羅姆株式會社 (Rohm)。安森美表示,正與客戶討論如何在長期支援需求。

在各家任務小組會議中,車廠反覆提出的問題是:「下一步該怎麼做?」

離開中國供應鏈需 3 至 7 年 電動化進程也遇風險

除了晶片,稀土供應也是車廠頭痛的問題。稀土磁材對電動車馬達與電池至關重要,而中國在稀土加工上近乎壟斷,並過去多次以供應量調整作為槓桿。

Zink 表示,欲大規模降低對中國在晶片、電池與稀土的依賴,可能需 3 至 7 年不等。他並指出,這些挑戰也暴露歐洲推動純電車政策的脆弱性,因中國仍供應歐洲絕大多數電池,短期難以替代。

他主張歐盟應重新檢視 2035 年停售燃油車的計畫,允許混合動力與增程式電動車繼續銷售,以降低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的風險並守住產業就業。

Zink 說:「不要覺得險峻的局勢是假的,替代中國的電池與精煉產能在未來幾十年都將十分困難。」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