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超車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市值擠下美銀成全球第二 秘訣全在「它」身上

2025 年歲末,全球銀行業格局迎來標誌性變化,中國農業銀行 (01288-HK)(601288-CN) 周二 (4 日) 收高 1.75% 至每股人民幣 8.15 元,今年來漲 56.73%,近 5 個交易日跌 1.81%,近 20 日上漲 21.64%,截至上周五 (10 月 31 日) 收盤總市值人民幣 2.79 兆元(約 3920.9 億美元),超過美國銀行(BAC-US) 上周四 (10 月 30 日) 收盤時的總市值(3886.79 億美元),僅次於全球銀行業龍頭摩根大通銀行(JPM-US)(8508.84 億美元)。
農行超越美銀躍居全球第二大市值銀行,僅次於摩根大通,這一跨越不僅在資本市場引發震動,更讓市場重新審視這家以「農」字立行的國有大行。從四年前市值落後工商銀行近 5000 億元人民幣,到如今逆襲成為「A 股市值王」,農行的逆襲劇本究竟如何書寫?該行專攻的「縣域金融」冷飯,又何以炒成資本市場的熱灶?
故事要從 2021 年的人事調整說起。當年,工商銀行 (01398-HK)(601398-CN) 原行長谷澍調任農行董事長,這位五大行中最年輕的掌門人上任之初,面對的是市場對農行「縣域業務投入高、回報低」的固有認知,但他沒有迴避「農」字標籤,反而將其定為核心戰略優勢,提出「服務鄉村振興領軍銀行」「服務實體經濟主力銀行」等目標。這項策略關鍵在於農行找到了差異化競爭的密碼,比農商行更懂科技,比其他大行更懂縣域。
四年間,農行在人、財、產品、評鑑上全面向「三農」傾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農行營收逼近 3700 億元人民幣,淨利年增逾 2%,成四大行中唯一實現營收、利潤雙正成長的銀行,今年前三季營收 5507.74 億元人民幣,年增 1.87%,淨利 2208.59 億元人民幣,年增 3.03%。資產品質同樣亮眼,壞帳率降至 1.28%,縣域貸款餘額佔全行比重超 40%,達 9.8 兆元人民幣。
更關鍵的是,農行的縣域貸款平均收益率 3.54%,存款付息率僅 1.54%,利差表現紮實,利潤貢獻穩固。
通路壁壘更是農行的「護城河」,在該行 2.29 萬個據點中,56.6% 紮根縣域,形成其他大行難以複製的下沉網路。
工商銀行個人房屋貸款佔貸款餘額 20.1%,建設銀行上半年貸款成長中,三分之二來自公部門業務,中國銀行則因境外業務佔比高面臨國際波動風險,農行的業務佈局巧妙避開這些不確定性,更契合當下市場對穩健經營的需求,這也解釋農行股價為何持續走強,近來更連續 14 個交易日走漲,登頂 A 股市值王寶座。
不過,若以一級資本、獲利規模、資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標衡量,工商銀行仍維持領先,其一級資本規模 5,410.21 億美元穩居全球銀行榜首,營收、利潤、資產總額等關鍵數據亦高於農行。
更值得關注的是,農行「逆襲」背後,第一線員工的付出鮮少被提及。有基層員工反映,儘管銀行業呼籲反內卷,但農行的業務推動仍依賴高強度付出。樂分易產品團隊需每週「破零」,外呼客戶至晚間七點,休息時間常被臨時任務打斷,拓戶、辦卡、開會成為常態,行銷指標涵蓋個人養老金、電子社保卡等十餘項,部分業務需員工自掏腰包,叫號時長考核更被嚴格到「超時一小時扣 2000 元」,壓力可見一斑。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農行員工的收入在四大行中頗具競爭力。在山東、河南、江浙滬等農業與個貸發達地區,基層員工薪資普遍高於工行、中銀,偏遠地區更有額外補助,十八線縣城據點的員工年收入可達人民幣 10 萬元左右。這種「高壓力 + 高回報」的模式,成為支撐農行市值成長的重要基石。
在政策層面,中國央行持續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支持,推動普惠金融下沉,更為銀行深耕縣府提供了動力。
在熟人社會的縣域,資源與人脈更成為業務拓展的「隱形槓桿」,有小縣城銀行員工透露,依托家族與同學網絡,代發工資、拆遷款理財、農戶貸款等業務可輕鬆完成 KPI,甚至實現「雙休不加班」,而在江浙滬農村,拆遷房票購屋貸款、合作社擴大生產融資等需求,更讓掌握本地資源的客戶經理成為「紐縣金融的樞紐金融中心」。這種「關係驅動」的模式,讓縣域成為銀行的「舒適區」,也讓「懂縣域、會做產品」成為新時代銀行人的核心競爭力。
農行逆襲工商銀行登頂全球市值第二大銀行,本質上是「縣域力量」的勝利。它證明了在銀行業競爭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深耕的當下,下沉市場的增量空間、熟人社會的資源網絡、差異化策略的執行力,共同構成了新的成長密碼。
對農行來說,市值的超越僅是起點,如何在規模擴張與服務品質之間平衡,如何將「下鄉」的成功經驗轉化為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將是農行真正邁向「宇宙行」必須解答的命題。